(一)原子与理念的较量

由于原始社会中人类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也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就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一种看不见,惹不起的力量支配着的。由于灵魂对于他们最感到神秘莫测, 于是便把这种力量与不死的灵魂联系在一起,以为自然灾害就是不死的灵魂对人所施的惩罚。并且还把灵魂的观念推广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上,认为各种自然事物也有灵魂。如认为鸟兽鱼虫有灵魂,天地山河有灵魂,花草树木有灵魂等等。人要想战胜无形的灵魂,是不可能的,只有向它祈求,才有希望避免灾祸。结果由对灵魂的崇拜逐渐演化出最早的神灵的观念。各种自然物的灵魂升格为各种自然神灵。这种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魂的观念,后来在哲学上就称为泛灵论或唯灵论,这种观念对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了最早的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从古到今的许多迷信思想都起源于此。在民间的许多神话传说和鬼神故事中都可以看出这种观念的影响。比如,有许多迷信的人相信狐狸、黄鼠狼能成精迷惑人,听见

夜猫子叫,就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出门碰见乌鸦叫是不祥之兆, 庄稼起虫子,就说是神虫,是虫王爷撒灾。认为日食月食是“天狗”作怪, 地震是“鳌鱼翻身”,雨是“龙王爷”下的,雷打死人是“天地报应”,等等。把许多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蒙上了一层迷信的面纱。

对于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泛灵论思想,古代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看法。在西方古代哲学产生和发达的古希腊,有三种有代表性的主张。古希腊最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反映和代表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德漠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和泛灵论的思想,他曾努力对各种奇异的自然现象进行自然主义的解释,以破除神灵作用的迷信。据说,德漠克利特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德漠克利特的邻居在外面突然被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乌龟打得头破血流,当时天上正飞过一只老鹰,按照古希腊人的宗教迷信,老鹰是最高的神(宙斯)的传信鸟。所以人们都认为这个人激怒了宙斯,是宙斯派传信鸟对这个人施加惩罚。当人们以此向德漠克利特证明神灵的存在时,德漠克利特却说,这里根本没有神的作用,而完全是自然的原因。他解释说,根据对老鹰的解剖可知,老鹰是最喜欢吃乌龟肉的,但乌龟的壳很硬, 为了吃到龟肉,老鹰常把乌龟叼起来飞到空中,当看到地上有光滑的石头时, 便将乌龟甩下来,龟壳摔破,龟肉也就吃到了。当时,这位邻居站在太阳下面,阳光照在他的头上,老鹰从空中往下看时,误认为是一块光滑的石头, 便将乌龟对准光头甩下来了。他这个解释有力地戳穿了宙斯的传信鸟对人惩罚的神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另一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对雅典发生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也做过类似的解释。有一天,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块很大的陨石,那时的人都相信,太阳是阿波罗神,从而联想到落下陨石是阿波罗神对人间的警告。阿那克萨哥拉却说,天上掉下石头来的原因是这样的:在海边的某地刮起了旋风,风力很大,把地上的石头卷到天空中去了,后来,由于运动的速度减慢,石头便靠着自身的重量从天上掉了下来。当然这种解释也不够科学,但这种追求唯物主义,反对泛灵论的努力却是难能可贵的。

德漠克利特对灵魂的看法更显示出其唯物主义的耀人光彩。在他看来世界是物质的,是由原子和真空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物质,而真空则是原子运动的空间。在真空中无数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不断运动,因撞触而生成世界万物,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它们所含的原子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和排列的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对世界的解释与近代物质科学的倾向很相似。德漠克利特认为灵魂和世界万物一样,也是由物质原子构成的, 但是并不认为任何一种原子都能构成灵魂,只有那些“精致、细小、圆滑的” 原子才能构成灵魂,这种原子是极端流动的,它们遍布全身,在构成身体的其他原子之间来来往往,它们特别集中于身体的几个地方,如感官、脑、心脏和肝脏。生命和精神现象之所以产生,就在于身体聚集了足够数量的灵魂原子,单个的灵魂原子或过少的灵魂原子不能产生生命和精神活动。灵魂原子常由身体吸入或呼出,这种原子呼出多了,人就入睡了;再多,人就发生昏迷。灵魂原子完全离开身体并分散了,人就死了;灵魂原子分散,人体的其他原子也就分散,这样身体也就不存在了。由于人死时灵魂原子完全分散, 就没有灵魂了,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也不存在死后的来世生活。从德漠克利特对原始宗教迷信的态度和他对灵魂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他的理论和解释还不够准确,科学根据也不充足,有些

仅仅是猜测,但是他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自然主义解释倾向无疑是正确的。他认为生命和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这正把握了唯物主义的精髓。至于他的理论中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也是由于当时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只是处于机械作用的知识水平。尽管这样,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意识——灵魂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来看,他的理论对于反对原始宗教迷信和灵魂不死的观点,还是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的。

如果说德漠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灵魂观的主要代表,那么柏拉图则是古希腊唯心主义灵魂观的主要代表。列宁说过,古代哲学是德漠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的斗争。同样,古代灵魂观也贯穿着德漠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的斗争。与德漠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灵魂观相对立,柏拉图则用超自然物解释灵魂的本质。他认为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永存不变的非物质的“理念世界”,只有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本来的世界。人的灵魂本来在理念世界中,对理念世界是了解的,可是灵魂投在身体之后,因为身体是污浊的,灵魂就弄得糊涂了,失去了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人通过后天经验, 只能获得关于“可见物质世界”的“意见”(意见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实), 而不可能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因为只有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即先天知识。所以要获得真正的知识,不是通过对后天经验的学习,而是通过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理念论”或“回忆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曾举例证明他的观点,认为有时人会记起他一生中没有经验过的事情,这就是灵魂在生前经验过的。关于灵魂,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先天的不死的,它之所以会先天具有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就是由于它在“投生为人以前就已经存在在理念世界的某个地方”。用柏拉图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然灵魂是不死的,并且已经投生了好多次,既然它已经看到了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东西,因此它获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它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相信灵魂轮回说,他认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死亡仅仅意味着身体变成尸体,而永恒不死的灵魂则摆脱肉体的束缚重新获得自由,重新进入理念世界。然后根据一个人生前表现的德行程度,便在种系发生的某个等级上得到再生,当这个灵魂被投入充满动物的感觉和欲望的新躯体时,它就再次变得完全混乱,再次受到污浊的肉体的束缚和俗累。因此为了恢复和保持灵魂的纯洁,生不如死!他还将灵魂划分为理性、勇敢、情欲三个等级,分别位于身体的头部、胸部、腹部,成为统治者、武士和平民所具有的不同品德。统治者之所以成为统治者,就在于其灵魂的理性部分的发达,理性的勇敢控制情欲,就同统治者以武士控制平民一样。灵魂三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为正当的人,显然这是一种与当时奴隶主统治的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唯心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关于知识的来源、精神活动的性质,关于灵魂来源和本质,以及关于死亡的看法,到处都显露出其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先天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观点,这些理论都是非常错误的。特别是他的灵魂等级的观点,完全是迎合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维护其统治和愚弄平民百姓服务的。因此,它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他的死亡观和灵魂转世轮回的看法与宗教迷信完全一致,他的“理念世界”同宗教中的上帝天国如出一辙;他的生不如死的论断更是荒谬绝伦的。据说,他对灵魂

的各种论述就是为了捍卫和论证宗教神学中的灵魂不死的学说。因此他对于宗教迷信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类意识——灵魂观的发展中,对于科学的意识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据说柏拉图由于害怕德漠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灵魂观,害怕德漠克利特思想的积极影响,曾经企图把他所能搜集到的德漠克利特的全部作品用火烧光;而且为了阻挠德漠克利特思想的传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差不多引用了古代的所有的哲学家的言论,但就是不引德漠克利特的著作,甚至在应该批驳德漠克利特的地方也不引证。这完全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这正暴露了柏拉图愚弄人民大众、维护奴隶主统治的险恶动机和他那一套理论的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

在灵魂观上,德漠克利特与柏拉图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整个哲学路线的对立,是原始的意识——灵魂观中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的体现和展开。德漠克利特的灵魂观是以“原子论”为基础,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以“理念论”为基础,所以,我们就把这种对立称为“原子与理念的较量”。由于双方都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弱点,这一较量在当时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双方的观点都给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启发,为新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关于灵魂的第三种主张应运而生。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成就最卓著的学生。从 17 岁起他就进入柏拉图“学

园”,在那里一直学习和工作了近 20 年。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也一度虔诚地信奉过柏拉图的哲学,但后来他却以“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的挑战精神,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另具特色的灵魂学说。在他的灵魂学说中,他批判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轮回等观点,吸收了唯物主义思想家将灵魂理解为物质活动的思想,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灵魂观作了重要修正,表现出了一种调和柏拉图路线和德漠克利特路线的努力。在他的《灵魂论》和《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他把灵魂不死的观点和灵魂从一个身体向另一个身体的轮回当作神话不予理睬,并鲜明地提出了“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观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反对柏拉图,论证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观点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万物皆是由 4 种因子所构成的,即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质料是指构成某事物的物质原料,如任何大理石雕像的质料都是大理石。形式是指一种事物的本质,是决定那种事物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因子。动力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直接根源,如地上掉下个花瓶,其砸碎的动力因是花瓶落在地上激烈的冲击力。目的是指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离的。如大理石维纳斯雕像,如果无大理石质料,也就不会有大理石的维纳斯雕像, 任何大理石原料都有外形和内部结构特征,不可能有没有任何这些特征的大理石。他认为人的灵魂就是人身体的生命形式,它作为人的身体的形式,是根本不可能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就如铜球的形状不可能有离开铜球的独立存在,蜡块的形状不可能有离开蜡块的独立存在一样。这就是说人的灵魂与人的身体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人的身体一旦毁灭了,人的灵魂也就跟着死亡了。

他还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比之于“割”与“斧”的关系,就像视觉对于

眼睛一样,其本性就是在于完成实现身体的功能。这就是说,灵魂本不是存在于身体之外或身体中的一种异于身体的东西,它就是“身体的某种东西”, 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关于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灵魂是身体的机能的思想,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水平看,这种思想也是正确的。

希腊早期思想家以为世界上万物都有生命,或者说都有灵魂。我们看到柏拉图就有这种想法,亚里士多德则把生命限于动物和人,也就是限于生物界。他把生物的灵魂分为三等: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 人则有理性的灵魂。从植物到人,灵魂的等级越来越高,高级灵魂包括低级灵魂的功能。生物的灵魂规定了该生物的本质——猫之所以为猫,就在于它有一个猫的灵魂,而且像一只猫那样去行动;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具有一个人的灵魂,而且因此有人的举止。灵魂与身体是相应的。例如狗的身体不能有人的灵魂,所以照他的看法,灵魂轮回是不可能的。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思想正努力摆脱柏拉图的思想而向唯物主义靠近,他在对柏拉图的灵魂不死学说所作的修正中,不时闪现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火花。然而,他毕竟师出柏拉图,多年受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在他自己的灵魂学说中也难免显出柏拉图思想的影子,露出唯心主义和泛灵论的尾巴。例如,他认为人的灵魂中借以思维和判断的理性部分称为心灵,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动的;一部分是被动的。被动的心灵是人的灵魂所固有的,它随人的灵魂有死有灭;而主动的心灵则是从外部进入人的灵魂的“神圣精神的闪光”,好像是注入人的灵魂中的一个独立实体,它是永恒不死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同柏拉图的灵魂不死学说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柏拉图的先于身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灵魂。再如,亚里士多德将灵魂限于生物界,并划分出三个等级,这种划分显示出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区别,向着正确解释意识——灵魂现象进了一步。但仍摆脱不了泛灵论的影响,显露出泛灵论的痕迹。所以我们说,亚里士多德在德漠克利特唯物主义灵魂观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灵魂观之间选择了一种折衷主义的灵魂观。在“原子”与“理念” 的较量中,选择了一条偏“左”的中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