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奇的意识现象

(一)奇妙的倒视镜

任何物体都有大小、形状、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这些空间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人要想适应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必须要有正常的空间知觉。那么,人的空间知觉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曾有过激烈的斗争。唯心主义者利用空间知觉问题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如康德就宣扬空间知觉是天生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经验。唯物主义者则认为空间知觉是后天获得的,是生活过程中学习的结果。早在 18 世纪, 英国唯物主义者洛克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他指出,对物体的形状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而这种协同活动不是天生的。他曾假设,一个生来盲目的人,通过触觉能够区别球体和立方体。可是当他刚刚经过手术具

有了视觉能力后,如果只用视觉而不借助于触觉或其他感觉,也能否区别球体和立方体?洛克认为是不能的,他认为只有球体和立方体的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多次结合后,才能单凭视觉来区别球体和立方体。

洛克当年的假设,后来为心理学实验和观察所证实。生来盲目的成年人在摘除了先天性白内障后,当他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根本分不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远近,感到外界物体都朝着他的眼睛压过来,直往眼里钻, 好像要接触到自己的眼睛,他不得不赶紧闭上眼睛。过一段时间,在活动体验中,触觉、动觉和视觉之间逐渐形成了联系之后,他才能靠视觉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远近。这种情景不由使我们联想起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盲人第一次能用眼睛看世界时那种睁大眼睛看不够的情景,如果盲人是先天盲目的,那么,这种文学描述就是不真实或不准确的。

喜欢摄影,对眼睛的构造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人的眼睛像个照相机——所见物体的模像在视网膜上是个倒立的,就像物像在照相机底片上的投影一样。这可以得到光学投影定律的证实。有人还通过直接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假如对突然被打死的狗的眼睛迅即加以适当的处理,在视网膜上就可以发现,狗在临死前,眼睛模糊的瞬间,看到的东西的倒立像。可是,究竟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却不是倒立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19 世纪末一位心理学家施特拉顿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种能将视象倒转 180°的眼镜,自己戴上它,能把原来在视网膜上已经颠倒了的视象再颠倒回来。开始,他感到非常不适应,视觉和动觉发生了混乱,原来在上面的现在到了下面,原来在右边的现在到了左边,如果想拿上面的东西, 手却伸向下方;想拿左边的东西,手却伸向右方。这种异常的体验,不但造成动作上的混乱,还使他感到头痛和恶心。但他在实验时非常严格,从不让眼睛不戴眼镜看东西,只是在睡觉的时候,而且是在漆黑的黑暗中,才摘掉眼镜。他就这样忍受着痛苦坚持着,开始他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若需要拿看上去是左边的东西,就朝右边去,如此等等。不久,就不需要这样有意识地行事了。令人惊奇的是,戴上眼镜 8 天后,他学会了在新的情况下的正常生

活,世界看上去又正过来了,不再感到外部是个颠倒的世界了。又过了 20 余天,能够很熟练地自由生活,就像没戴眼镜一样。可是当他摘掉眼镜后, 视觉和动觉又发生了混乱,外部世界又暂时成为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了。他不得不又重新经历适应空间关系的痛苦过程,好在这次时间比戴眼镜的适应时间要短得多,只要几个小时。明明是歪曲了的世界,却能够正常地被知觉, 初听起来令人颇为惊奇,其实不足为怪。一方面,人的大脑所接受的并不是视觉世界的翻版,而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视觉特征、动党特征以及触觉特征之间关系进行解释和组织的整体的知觉。倒视镜产生的歪曲,尽管改变了外部世界整体与人体的相对关系,但并未改变外部世界中各个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适应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不信你可以自己体验一下,把你现在读的这页书颠倒过来并试着读一读,这就等于在你眼前戴了个倒视镜, 只要稍作一些练习(约半页左右),你的阅读速度与精确性就会开始接近你正常的情况。其道理与上面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我们的空间知觉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整个实验过程的情景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空间知觉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人们才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适应戴上倒视镜后颠倒的世界;正是因为空间知觉是后

天学习得来的,人们才能在摘掉倒视镜后,重新学习适应再次颠倒的世界。如果空间知觉是天生就有的话,这种练习是不会起作用的。

人类初生婴儿的空间知觉与盲人相似,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只能用口唇上下左右摸索。一岁左右用手取物,也只能在尝试和错误中进行。当抓取活动的物体时,他不是失之过近,就是失之过远。这是因为他的视觉、动觉和触觉之间的联系还不协调,手眼的协同活动还不一致。所以,婴儿的空间知觉极不准确。婴儿对宽大面积或长远距离的判断会出现令人发笑的错误。如他们会伸手去抓月亮,好像月亮近在咫尺一样。而这种用手抓月亮的事在具有丰富视觉、动觉和触觉协调经验的成人中是不会发生的。这些都证明空间知觉是学习得来的。只不过我们已经把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的学习、练习过程忘记了。我们把视网膜上的倒立像看成是正立的,是因为触觉和动觉告诉我们是正立的,是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是正立的。如果一个动物没有得到足够的运动觉和触摸觉的经验,它的空间知觉的发展将受到很大损害。有一个实验非常巧妙地证明了运动经验在空间知觉发展中的重要性。实验者将小猫一直放在黑暗中饲养,不让它们获得任何视觉经验,一直长到会走。然后把一对小猫套在图中所示的转动横杆上,其中一只猫能在地上走动,另一只猫则放在小吊篮中,被动地跟着另一只猫移动转圈。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两只猫同样的视觉经验和不同的运动经验。后来的测验发现,主动活动的那只猫的空间知觉能力获得了广阔的发展,而处于被动状态的那只猫的空间知觉则发展迟缓。这个实验再次表明,在空间知觉的发展中,学习和经验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至关紧要的是动物在环境中自己积极作出运动,从而得到视觉、动觉和触觉经验的协调。说到这里,你自己一定可以得出,空间知觉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学习得的,以及倒视像为何能看成正立的等问题的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