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之大成的新安理学

理学是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学派,理学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远,世称“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奠基人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均为徽州歙县。也正由此,朱熹自称“新安朱熹”。

朱熹是新安理学的核心人物,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南宋时期徽州婺源人。

从文化源流上看,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而理学恰是集儒学之集成。

朱熹在接受程颐和程颢关于理学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了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他提出了“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故称“理学”。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新安理学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

第一个是南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程大昌、吴儆、汪莘、李缯、程永奇、吴昶等人。他们环护在朱熹周围,精研性理之学,著书立说。

第二是宋元之交与元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程若庸、胡方平、胡一桂、许月卿、陈栎、胡炳文、倪士毅、汪克宽等人。他们针对朱熹之后“异说”纷起的学术界状况,致力于维护朱子之学的纯洁性,将排斥“异论”、发明朱子学本旨作为学术研究的重心。

同时,元代新安理学家崇尚“气节”,不仕元代,将精力集中于讲学授徒,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建树和影响的新安理学学者。此期的新安理学出现了人才辈出、学术研究深化和普及读物大量出现等新气象。

第三是元明时期与明代的盛极复衰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玉、朱升、赵汸、朱同、范准、程敏政、汪道昆、程文德、潘士藻等人。

明代前期的郑玉、朱升、赵汸等人在批评元代理学家墨守门户、死抱师门成说的弊端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求“本领”、求“真知”、求“实理”的新的治经主张。

并据此指导思想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了或“旁注诸经”发明朱子之学,或“和会朱陆”弘扬本门宗旨的不同学术风格。从学术研究的成就和特色来看,这是新安理学发展史上最丰富灿烂的时期之一。

明代中后期的新安理学学者因受“心学”影响,阐释朱子之学不力,整个学派出现萎靡不振的衰落迹象。

第四是清代终结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江永、戴震、程瑶田等人。他们在清初学风的影响下,倡导汉学,培养了一批以考据见长的新安经学家,最终实现了徽州地方学术从新安理学至徽派朴学的转变。

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性理字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理学名著,其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

朱熹认为“四书”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自己则是这一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者。因此,他费半生精力为四书分别作了注释,给《大学》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

还将四书作为一部“套书”刊行,“四书”之名由此始定。注释中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地反映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

明清时期朝廷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这对于徽文化的自身发展,及中华文化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开创至繁盛,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几百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朱熹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徽州跟随朱熹学习理学的人有很多。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朱熹重视教育,大兴书院讲学之风。自己著书立学,形成了“读书穷理”的实践学风,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的观点。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正是朱熹的这种“读书穷理”的思想,在徽州倡导了一种纯正的文风。

在这股纯正文风的影响下,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赢得了好的口碑,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徽州曾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这一切都与新安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新安理学还是徽州宗法制度的精髓。在徽州社会中,其宗法制度行天时地利,比其他任何一地都发育得饱满,究其原因乃是新安理学为其铺垫了良好的“温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旁注]

理学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代以后的新儒学,属于一种哲学思潮,又称“道学”。1056年至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兄弟的洛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

儒学 即儒家学说,我国的一种思想文化,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从汉代汉武帝时期起,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正统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至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道家 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思想论点,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格物致知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历代古籍中没有对此进行解释,现代释义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心学 儒学的一门学派,创建人是孟子。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首先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太极 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初见于《易传》。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太极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我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阅读链接]

朱熹为官,每到一处,总不忘建学校、兴教育、聚徒讲学。

1179年,朱熹在南康做官期间,修复了荒废已久的白鹿洞书院,并为书院制定了学规。在书院正式开讲的那一天,朱熹亲自为学生讲课。每逢休息日,他总是到白鹿洞去,与学生们一起研讨论辩,答疑解惑。

64岁时,朱熹被任命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任不久,他即着手重新修复岳麓书院。据记载,朱熹白天处理政务,尽其辛劳。到了晚上,则与书院的学生们讲论学术,随问而答,略无倦色。

朱熹的讲学由于切记务实,切中时弊,又亲切诚恳,使听讲的学生们很受感动。一时间,岳麓书院成为三湘士子问道学经的圣地,当时来学习的人达到1000多人。

此外,朱熹还创办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为理学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