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徽州指的是古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1121年宋代在此设立徽州府,新安遂改名“徽州”。范围包括古徽州一府六县,六县为: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其中婺源后来划归江西管辖。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着万千青山绿水,自古以来,徽州就以山雄奇,水丰饶而名动天下,世世代代的徽州人生活在这片灵山秀水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创造出极其辉煌的文明。

一府六县的历史渊源

据出土文物和遗址考证,早在6000年前,绩溪徽岭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古徽州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已相当活跃,古徽州早期文化与周边文化发展基本同步。

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把中国东部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和雍等九州,古徽州划归扬州之域。

古徽州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灭亡后属于越国,战国时属于楚国。因处吴楚之间,故有“吴楚分源”和“吴头楚尾”之称。婺源县北浙源乡浙岭脊上,至今仍有“吴楚分源”石碑。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沿用春秋时秦、晋、楚等国的“郡县制”,即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分全国为36郡,每郡下设若干县。始置黟、歙两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21年,黟、歙两县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公元前19年,在黟县建广德国,3年后即废。

208年,吴国时划歙县东乡为始新县,南乡为新定县,西乡为黎阳县和休阳县,加黟、歙两县共6个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县,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此时为本地区设郡的开始。

258年,休阳县改为海阳县。280年,新都郡首次改名为新安郡。因此,新安文化由此起始,后有新安各学派之名。

据《读史方舆纪要》,祁门县西乡有新安山,“奇秀甲于群山,为郡之胜”,“相传郡名新安以此”。仍辖6个县,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

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5个县。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553年,新安郡改为新宁郡,辖海宁、黟、歙、黎阳四县,治所海阳,归扬州管辖。

589年,又复设新安郡,废黟、歙两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后来复黟、歙两县,置歙州,州治黟县。再后来,改海宁县为休宁县。607年,改歙州再复新安郡,领休宁、黟、歙3个县,郡治休宁县。

621年,又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740年,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属歙州。759年,置浙江西道观察使,歙州归其管辖。

766年,划歙、休宁两县设归德县,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设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隶宣歙池观察使。

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两县,歙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6个县,始有“一州六县”建置。

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州治歙县。何以名为“徽”,据《徽州府志》记载:一是以绩溪县有徽岭、徽山而名;二是“取绩溪之大徽村为名”;三是以孔传“徽,美也”,故以为名,以徽赞歙州之美。从此有了“徽州”之名及其所辖6个县建置,开徽州文化新局面。

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建康道。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1364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辖6个县不变。从此,徽州即为“一府六县”。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仍为徽州“一府六县”,治所歙县,历经明代和整个清代,直至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一府六县”的建置长达540多年而未变。

自秦设黟、歙两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自晋太康置新安郡,迄今近1800年。这是“徽州”的历史渊源。

歙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设置县开始,统领古徽州数千年。

《太平寰宇记》记载:“歙,翕也,谓山水翕聚也。”

清代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厅州县歌括》记载:“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

黟县历史悠久,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取义于黄山旧名“黟山”。汉代以前称“黟县”,古称“黝”,208年改黝为黟。

婺源被誉为“山阜崛起之雄,贤哲挺生之异,实为海内灵奥名区。大江以南以声名文物著称,于是为最。”据《婺源县志》记载:“以婺水之源,因名。”因其自古文风昌盛,被誉为“东南邹鲁”。

绩溪历史久远,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逐渐产生了古朴蛮荒的山越文化。绩溪县的由来说法:

一是绩溪境内山溪交错萦流,以此地理特征为名;二是《清史稿·地理志》记载:绩溪城东有名为“绩溪”,源出扬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昉此;三是《太平寰宇记》记载: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沙。数里内妇女悉来浣沙,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沙者也有从而会绩焉。县名亦取绩之义。

休宁县于208年设置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休宁之名源于县城附近的灵鸟山,该山原名“鸺山”,208年孙吴政权曾于其南置县,称之为“鸺阳县”,不久就简化成休宁县。

598年,隋文帝取休阳、海宁各一字钦定县名,含“吉庆平宁”之意。休宁历来以文风之盛、林茶之富而蜚声海内外。

祁门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潘阳两县地,后改新昌县,742年,又改浮梁县。766年,分黟县西南乡和浮梁县东北乡,置祁门县。

据《续文献通考》记载:“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祁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之名,因生态特色与乡土文化著称,素有“茶戏之乡”的美誉。

[旁注]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几部分。

郡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后汉时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代废除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的排列则是道、州、县。明清时期称“府”。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代初期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该书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

中书省 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代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晋代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皇帝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共200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前171卷依宋初所置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等13道,分述各州府的沿革、领县、州府境、户口、风俗、土产及所属各县的概况等。后29卷,记述周边各族。

《清史稿》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536卷,其中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以记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296年历史。

[阅读链接]

休宁是状元故里,人文底蕴厚重,据《休宁县志》记载,宋元明清时期以来,休宁有14所书院,其中怀古书院十分有名。休宁宋代时出进士160人,明代出进士68人,清代顺治时期,出进士191人,贡生378人,举人480人。

状元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成就,休宁有“我国第一状元县”之誉。从1217年至1880年的600余年间,休宁本籍与寄籍状元共计19名,居全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