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奠基——好学文风
历史上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曾长时间属于古徽州,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古徽州的历代先贤和人民群众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内涵广博深邃、内容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即徽州文化。
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与繁荣,清代末期以后衰退的。
其内涵广博深邃,其内容多样独特,其文化流派纷呈,而且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位置,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先锋和代表。与很多传统文化不同,徽州文化在崛起之初,就显现出强劲的势头,可谓强劲发轫。
影响深远的宗族制度
周代,我国的宗法社会制度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组织、统治社会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社会制度。后来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于庶民之间。
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迁入徽州封闭的区域以后,效法和演绎宗法制,形成以宗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男子为首要地位的宗族制度,经宋元代至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发展,使徽州成为一个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
徽州的宗族势力氛围,是徽州人赖以立身处地的基本社会环境,它严格规范和深刻影响着徽州人的各种社会活动。
徽州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而且世代相沿,一村一姓现象普遍。
如歙县篁墩为程氏世居,据《岑山渡程氏支谱》记载,程氏位列《新安大族志》之首,而“新安程氏,自篁墩始,四十四派,悉在于此”;歙县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雄村为曹氏世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这些村庄不准别的姓氏迁入,甚至连外村婚丧迎娶,路经此村也不能进村,只能绕村过去。
徽州的大姓宗族组织结构严密。典型的宗族结构是全族有族长一人;族以下按血缘亲疏分为若干房,设房长;各房领有数个至数十个家庭,每个家庭有家长。
族长的产生,有的如《清高宗实录》中指出的是“所举族长,皆系绅衿土豪”;或有的是“择合族所共服者公举之”,似乎是由族中各房“老者”民主选举产生。
实际上,族长不完全凭辈分或年龄,也不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很多族长由族中有钱有势者担当。族长之下设有若干名目不同的助手,分管礼仪、财务、教化等方面事务。
族长是一个宗族的代表,既代表活着的全族人丁,又代表逝去的祖先,秉承祖先旨意。因此,他可以以祖先的名义、宗族名义向全族人发表训诫、发号施令,又代表全族人管理族产,表彰善行,调解纠纷,惩处违犯族规族约的行为。
祠堂可以说是徽州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是祭祀的圣堂,又是维系宗族团聚的纽带,同时还是规矩行为,激励后进的场所。徽州各宗族对祠堂极为重视。
《歙县志·风俗》记载:“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程典·本宗列传》记载:“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
“祠”是指祭祀祖先和举族进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指的是“宗祠”。徽州宗祠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但大都是家祠、家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祠。
徽州的一些大姓,家庭数目不断增长扩大,宗族中分化出一个个按血缘远近组成次级宗族组织,他们有独立的宗祠、财产和本支家谱。
这些分支余脉遍布徽州一府六县,而数百年世系不变,谓之“纯族”,他们因而往往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至清代徽州一府六县的大、小祠堂数量,据考察的不完全统计,约有60000余座。
在徽州,可以说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祠堂林立,富丽堂皇,遥相呼应,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重要和独特的景观。
宗祠是古代徽州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
大多是三进,第一进为“仪门”,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是天井,天井中间有石板铺设的过道,过道两侧各植一棵柏树,象征宗族兴旺发达。
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作为祭祠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建筑高大雄伟,气派壮观,大姓宗祠的厅堂能容纳千人,小姓的也可容纳数百人。
第三进称“寝殿”,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是最重要的部分,寝殿地基高出祠堂享堂丈余,表现祖先居于至高地位。祭祖时要沿高高石阶拾级而上,表现尊祖敬神的虔诚。整个祠堂从大门至寝殿,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给人们以庄严肃穆、神圣威严的感觉。
宗祠里祖先神位的排放是有讲究的。据《礼记·祭统》记载:“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也。”
即祖先牌位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左右排列。始祖之后的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
以后的第三、五、七以至下推于任何奇数代为昭,排列于始祖神主之左。第四、六、八以至下推于任何偶数代为穆,排列于始祖神主之右。
祖先神主位置的稳定性,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两种情况:一类属于尊长,包括始祖、创建宗族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永远被供奉在神龛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膜拜;一类属于卑者,即没有建树的祖先神主。在五世后也就是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迁出。
祭祀祖先,一般分为冬、春两祭,春在春分,冬在冬至日,尤以冬祭最为隆重。
祭祀时正厅中高挂祖先画像,供桌上摆上供品,在族长主持下,按规定程序,鼓乐齐鸣,燃放爆竹,焚香烧纸,行跪拜礼。
祭祀结束,由族长训话,报告一年大事和财物收支情况;最后是会餐,称谓“族食”、“分胙”、发丁饼和把祖宗享用过的祭品分与族众。
神主是寄托祖先形体与精神的偶像。通过祭祀仪式,意在使后代子孙与祖先在心灵上得以沟通。族人共同祭祀祖先,意在增强同宗同族同源同根意识,祠堂和祖宗崇拜,还为族长的族权保障提供了宗教性基础。
宗祠的第二个职能是商议、处理本族大事,族中长辈、乡绅构成宗族的领导层。
大凡赈灾、兴学、修桥筑路、调解族内纠纷等大事,都在祠堂议决。对违背族规族约的惩戒,也在祠堂进行,以示祖先旨意。“革胙”、“停胙”,剥夺享有祭品的权利,也是一种精神惩罚,意味着割断了与祖先的精神联系的一条途径,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遭受歧视。
祠堂还作为唱戏、看戏等大型娱乐活动场所。一般是在大门后搭上戏台,面对大厅。戏台有固定的,也有临时搭建的。
宗祠的日常管理,由族长指定守祠人专门看管。守祠人一般是由佃仆担任,其职责包括祠堂保护、清扫、祭器保管、桌椅整理等。为此,一般祠堂大门的两边有厢房,作为祭祠时分胙和平常作为守祠人居住之用。
徽州各宗族对修族谱非常重视,作为一件神圣的事业,或10年,或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
《盘川王氏宗谱·凡例》记载:“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这项工作大都是由本族中取得科举功名的人主持,如本族中没有功名者,则推举有德行和有文化修养的人承担,还有请外姓有文化的人帮助修订。
有的宗族平时还置有添丁薄,“除6岁外,不论贫富,曾否上清明,俱登乳名、官名、嫡庶姓氏、生平年月,用备查考”,为以后修大谱做资料上的准备。
孩子出生后,他的辈分早已排在了宗谱的“行辈歌”里,大人为之取名也就有据可循了。“行辈歌”是徽州宗族为便于支丁取名儿特别编制的一种歌谣,以保证宗族子弟的昭穆世次明确不乱。在“行辈歌”里,每个字代表一个辈分,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在徽州,几乎每个姓氏都拥有清楚的脉络。徽州当地,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
所谓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
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甚至数部族谱。每个徽州人,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几乎都对自己的来历如数家珍。这些族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的社会发展史。
徽州各宗族还注重对谱牒的修撰。谱牒的修撰是为了明世系,对“家系”的确认便成为族谱的中心内容。通过父子的连续链,每个人便和一代又一代的先祖联结起来,同时确定了每个人在血缘共同体中与其宗族成员的亲疏远近关系,宗族成员就有了归属观念、同源观念。
正如《贞白遗稿·蜀川陈氏宗谱序》所指出:
使后世子孙知其所自,冠婚丧祭之会,喜忧庆吊,尊其尊而长其长。老吾老而幼吾幼。亲亲之义,循循有序,礼义之风蔼如也!
族谱起着维护血统的作用。在族谱的表格体系中任何血缘不同的人都有被排除在外的。即使某男人,幼时随母改嫁到另一家为人子,从家庭概念来说,他已属于新家庭成员,甚至于改为外姓。
但是,他与外姓并无血缘关系,在外姓是被禁止写入族谱的,而他原来籍贯所属的姓氏在修谱时一般还要把他列在生父名下,仍属原姓宗族一员,长大成人后还要认祖归宗。
[旁注]
中原 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
家谱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称之为天井。
《礼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称《小戴礼记》。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谱牒 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谱牒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简单至繁杂、从低级至高级的发展过程。
[阅读链接]
在徽州,胡氏宗祠十分有名。它坐落于绩溪县瀛洲的一片开阔地上。环山抱水,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厢房、寝室、特祭祀等9部分组成。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间大修,主持修缮的,就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胡宗宪。
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跟其他家族祠堂一样,胡氏祠堂也有着天井,喻义是“四水归堂”,但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新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这样的宗祠显示出了胡氏家族的辉煌,足以让胡氏的后代子孙产生一种荣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