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流畅的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那个时候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篆刻名家声名鹊起,世人称“徽派”。

在他们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文淳、罗王常、汪镐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

清代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等人继承何、苏、朱、汪等印家的长处而又变革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

与歙四子同期的黄吕、黄宗缉、汪士慎、程瑶田、汪启淑、唐燠、程奂轮、程芝华、汪绍增、汪文适、陈思圣等徽州印人各呈风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个高潮期。

至清朝晚期,以黟县黄子陵为代表的徽派篆刻家再一次掀起了高潮,人称“黟山派”。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毕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影响了后来的齐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个高潮。

徽州篆刻家“崇古”思维,从何震直至黄宾虹,都是如此。他们从借鉴前辈印风入手,师从而不守旧,崇古而不泥古。

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吸取古代印章的营养,形成个人印风面貌多样的格局,成为徽派篆刻艺术特征。

何震,休宁县人,他一生以刻印为生,刀法娴熟,但对字法不熟,他为了提高自己在文字上的学养功夫,前往苏州文彭处积极学习有关六书方面的知识,刻苦临摹石鼓文、钟鼎文字。

他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坚利平锋。执刀有力,运刀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

又创单刀边款,顿挫跌宕,欹斜错落,蕴意深邃,具有气势磅礴,淋漓雄浑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个性。

何震的刻工再现秦汉印章的凿、铸、镂、琢之美,气韵流畅,成为明末印坛上的领军人物。

苏宣字尔宣、啸民、朗公,歙县人。曾纵览秦汉印章,眼界大开,由此领悟到篆刻创作要有变化,于是将《石鼓》、《季札》等碑刻上的韵趣用于篆刻,文字之间故作剥蚀的痕迹,很有金石味。

苏宣刀法老辣,书味盎然。印文用古篆,每一笔画的首尾两端都呈尖状,笔势飞动,印文结构重视变化。劲力所到之处石花斑驳,古趣盎然。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休宁人。以草篆入印,注重笔意刀韵,使笔画线条之间具有一种呼应连贯自然和畅之意,从而突出笔画造型感。

他还开创了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线条的锲刻分解为短刀连缀,从而使笔画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切刀的痕迹明显,刀刀表现着笔意。

横画都顺着笔势,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直画有的带着斜势,起笔、收笔都较凝重,撇捺笔势分明。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

朱简还具有很深的印学理论造诣,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在阐述印章的古今流变之余,同时考证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间的关系,还对当时各家印作进行批评,颇有卓见。

汪关,字尹子、呆叔,歙县人。他与何震齐名,他一变何震之法,直追秦汉铸印,以冲刀法开创一种与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面目。

明代末期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何震为“猛利”派代表人物,汪关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谓名重一时。汪关的印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旋律,方折劲挺,清爽悦目。

布局取汉印匀称平实之法,有些结构简单的字屈叠笔画示繁势,以填塞白地,有些结构复杂的字简减笔画求简势,字里行间的组合,紧实严整形成了一个庄严的整体。

程邃,字穆情,歙县人。精于金石考证之学,又擅长铜玉器的鉴别。篆刻白文印多取法浑朴一类的汉铸印,参以己见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圆,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苍浑凝重。

朱文印则多以钟鼎款识之大篆参合小篆入印,并作较粗笔画的印文,追求苍浑古朴、凝重的风格,富有笔意。

“徐旭龄印”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汉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面极尽匠心。印文用笔圆润浑穆,转折处不露棱角,以直线为主,略参弧笔,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庄重中蕴含了灵巧。

巴慰祖字隽堂、晋唐,号子籍、子安、莲舫,歙县人。家境富裕,雅爱收藏古玩和书画、印章,珍品颇多。治印初学程邃,后来变更风格,改宗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绵密、字体工秀,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

黄土陵字牧甫,别号黟山人,清代黟县人。

他的篆刻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他那种干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他的刻印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

他还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徽派篆刻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

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

所作朱文印“黄绍宪”用的是金文,整个印右疏左密,“宪”字头部粘到“绍”字上去,使其错综复杂化,众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或半圆圈互为呼应,形成一个生动的印面,分散而又紧密。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留有书画千余幅,是清代后期书、画、篆刻大师。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冲刀重现秦汉玺印面目,独具峻峭古丽风采,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

黄士陵为了增加自己的学养,到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去读书,专心致力于金石学的学习与研究,因此能够见到当时旧藏与新出土的金石文物拓片,眼界大大提高,视野更为开阔,印艺也相应得到新的滋养。

黄士陵创立的徽派篆刻——“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径,对篆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名家。

徽州印人注重学养,既得力于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善于融会各种学问于篆刻之中,是造成徽派篆刻成就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徽州印刻家在突出个性的印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地在篆刻领域推陈出新,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由于个性的差异,在共同的“崇古”思维、审美意趣、创作取向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也有所不同。

正是由于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

[旁注]

金石学 金石学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的金石学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切刀法 篆刻中,运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后起。起刀时,刀杆与印面约构成40度角,先将刀角似正锋锲入,而后使劲旋动腕力将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为止。按刀法起刀,先伏后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连续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痕地连缀而成笔画之一缘。

六书 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汉子造字法和理论。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石鼓文 秦刻石文字,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10枚,高约两尺,径约3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10首,计718字。石鼓刻石文字多残。

钟鼎文 也叫“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内容也不相同,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记事涉及面很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印章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国子监 我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代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拓片 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界分南派和北派,各派之中又分很多支。

[阅读链接]

邓石如,清代嘉庆元年人,号完白山人,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爱好书法、篆刻,经常临摹其父的书法和刻印,逐渐在乡里小有名气,书法和篆刻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邓石如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是同徽州人的提携和帮组是分不开的。

1778年,36岁的邓石如遇到了长他18岁的程瑶田,那个时候程瑶田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经学家、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对程瑶田的学识极为赞赏,诚心问学。程瑶田对邓石如进行了悉心指导。

1781年,邓石如游艺徽州,经程瑶田的介绍,和众多徽州篆刻家进行了交流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