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丰富的徽州戏剧

徽剧,即徽州戏剧。

徽州戏剧历史悠久,明代中叶,徽州、池州成为我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徽州一带,与徽州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清代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黄腔。

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刚开始时徽剧主要流行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

经过不断借鉴和多年的发展,徽剧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

徽剧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1400多个。徽剧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列国纷争、宫廷大事、神仙鬼怪、民间故事、生活趣事,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在唱腔方面,徽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所以它的唱腔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多彩性。在徽戏声腔的发展过程中,它曾先后吸收了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秦腔、京腔、汉调等各种艺术成分。

至徽剧成熟时期,徽戏的音乐声腔共有九大类,分别为:青阳腔、徽州腔的变种四平腔、徽昆、昆弋腔、吹腔、拨子、西皮、二黄、花腔小调等,其中以吹腔、拨子为其主要声腔。这些声腔各有特点,又各有代表性剧目。

吹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具有弋阳的古风,又有昆曲的韵味,大多适用于男女爱情和轻歌曼舞一类剧目。这种声腔由于主体音调来自昆弋腔,又用吹奏乐器笛子或唢呐伴奏,因此得名吹腔。

早期的吹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7字句或10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

吹腔是典型的南方音调,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属五声音阶,适应性很强,既能演唱长短句的“曲牌体”唱词,又能演唱对偶句的“板腔体”唱词,因而流传很广,并为许多地方剧种所吸收、采用。

吹腔被各地方剧种采用后,虽名称各异,但在曲调及演唱风格等方面,基本上都保留了它本来的面目。

拨子是徽戏中常用的声腔,它的特点是高亢激越,苍劲豪迈,适宜于表现战争题材剧目和人物悲怆、深沉的感情。拨子有成套的板式,如导板、回龙、流水、叠板、散板等,表现力很强。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

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黄腔。

青阳腔是最古老的声腔,直接由弋阳腔脱胎而来,曲调古朴优美,并保留着“后台帮腔”的特点。它曲调古朴、隽永,韵味无穷。

徽昆则是早期“徽路徽戏”经常演出的剧目,唱腔气势雄浑、豪迈粗犷,它既有昆曲的余韵,又有老“徽州腔”的土味,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心情振奋。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

西皮、二黄等腔调大致与京剧相似,但徽剧更古朴、更具乡土气息。

二黄腔是有主次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及昆腔风味较浓,称为“四昆腔”和“昆平腔”,也称为“咙咚调”。这一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且改用唢呐伴奏,形成“唢呐二黄”。

“唢呐二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二黄。二黄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后又变出了反二黄。

另外还有一种“二黄平”,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黄”,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因此二黄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黄平、老二黄、二黄、反二黄。

西皮也用徽胡为主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

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生活气息比较浓,已记录下来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和笛、唢呐为主。

徽剧角色早期分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花脸、杂共15行。

徽戏演出的基本特点是:重排场、擅武功、讲功架,风格朴实粗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重排场”,指的是演出讲究场面大、气派火,行头服饰富丽堂皇,角色行当样样俱全。过去的徽班每到一地,必演《采莲》、《八达岭》、《七擒》、《八阵》等剧目,这类戏出台演员动辄数十人、上百人,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都出来亮相。

讲究“三十六顶网巾、会面”、“十蟒、十靠、八大红袍”。还有的徽班,为显示角色行当齐全,演出时有“死不回头”的规定,即一个演员在第一码戏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死了,这一天均不再出台。

徽戏中的武功、绝技,更是誉满大江南北。一般徽班演出,每晚必得安排一出重头武戏压台,这类戏目很多,如《英雄义》、八达岭》、《八阵图》等。

由于徽戏艺人从小训练严格,功夫扎实,因此,翻、打、扑、跌、刀、枪、棍、棒等功夫均过得去。此外,武戏中,有翻台子和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招式。

徽戏的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为特点,一些文戏十分讲究功架、眼神、画面,给人一种绚丽多姿的感觉,从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此外,徽戏演出的特点是朴实,生活、乡土气息较浓。其中有不少戏就是直接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戏中,对人物的刻画鲜明,入木三分,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徽剧自清代初期正式形成以后,渐次以徽州和安庆为中心,逐步向东、向南、向北发展。特别是沿江南而下,到了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商业、文化中心扬州,由于有徽商的鼎力支持,则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当时扬州的戏曲舞台,分雅部、花部两大类,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锣锣腔、二黄调等,统称之为“乱弹”。

在扬州郡城活动的大多是昆山腔和本地乱弹,但自徽商带头组建徽班之后,加之徽班能广征博引四方招牌名角加入,故声誉越来越大。

在这些徽班中,由大徽商江春组建的春台班最为著名,他广招名角优伶,如苏州的扬八官、四川的魏长生、安庆的郝天秀、高郎亭等,因而使徽戏越唱越红。

特别是江春组织戏班8次迎銮接驾,迎接乾隆皇帝巡视江南,不仅在商界留下了以布衣上交天子的佳话,使乾隆大加赞赏,而且对徽戏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之后的四大徽班进京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这就是“徽班进京”。

这些徽班进京之后,吸取了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徽戏进入了全盛时期,并逐步取代了当时流行于北京的京腔和秦腔,成为北京剧坛的主流。

《梦华琐嘱》记载:

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为广胜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在众多的徽班中,安庆的郝天秀、高郎亭成为美誉京城最著名的演员。其中高郎亭后为三庆班的班主,并被京城戏曲界推举为戏曲创业会的会首,又被尊为二黄耆宿,成为北京剧坛的领袖。

徽班自清乾隆末期进京,经历了嘉庆、道光到咸丰年间百余年,曾风靡一时,主宰了京城剧坛。

至道光年间,由于徽班著名演员三庆班班主程长庚等一代宗师的不断实践、改革、创新,徽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便渐渐演变成京剧了。

京剧兴盛起来后,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徽州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它的诞生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对婺剧、赣剧、湘剧、桂剧、滇剧等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客观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它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

[旁注]

余姚腔 我国古代南方戏剧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我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声腔 戏曲中的专用名词。是把戏曲中某些音乐和演唱相类似的腔调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我国古典戏份北杂剧和南戏两派,由于流传地域不同,逐渐形成不同声腔。一种声腔流传各地,同当地剧种结合,或同各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又产生出支派。

拨子 又称“拨片”、“弹片”。用于演奏阮、柳琴、吉他等的工具。呈片状,弹奏不同乐器的拨子软硬、厚薄、材质不同,同一款乐器也会因为弹奏不同音色而使用不同的拨子。我国乐器的拨子传统上多以象牙、玳瑁、动物的角或骨所制,现代则多改用塑胶制成。

秦腔 又称“乱弹”,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天水的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汉调 又称“汉剧”,我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京剧 又称“京戏”,有“国剧”之称,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生、旦、净、末、丑 我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后来“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阅读链接]

徽班是指演徽剧的戏班。清代徽剧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1790年,为给清乾隆帝弘历祝寿,清朝廷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这是徽班进京演出的开始,之后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