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魂——徽州拾英
徽州文化属于移民文化,具有文化融汇的价值。中原地区的南迁活动客观上导致和促进了中原文化为徽州文化所吸纳,所融合。
徽州地处皖南,北依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遥相呼应。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最终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中,徽州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版画工艺、四雕和篆刻工艺、建筑和菜系文化等,不仅在当时独领风骚,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后世。
细密纤巧的徽州版画
徽州版画是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也叫“徽派版画”,源于徽州刻书,起于南宋时期。徽州版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徽州地区本地刻印的木版画;另一部分是徽州人在外地刊行刻印的木版画。
徽派版画作品涉及范围很广,有书中插页、肖像、图解、封面装饰等,书画图谱类有独幅、组画、单页、书画谱册等。徽墨图谱有单页与成卷册。
地方志、宗族谱牒中有风景图、先贤、祖先像、建筑图解。民间木版画有宗教、民俗风情、民间故事。
徽州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徽派版画的艺术风格具有细密纤巧、典雅静穆,富有文人书卷气。
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合作完成的《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
徽派版画地方性浓郁。徽州盛产木材,民居中砖、木、石、竹雕普遍,这些雕刻都是当地工匠所为。徽州特产中的文房四宝徽墨、歙砚,质地优良,在上面精心雕琢,十分好看。
徽州雕版技法在建筑、家具、砖木石竹雕刻、文房四宝的墨模、砚石雕刻和雕版刻书等诸方面都是相通的。
徽州版画有一个表现手法叫“以繁衬简”,这个手法是表现主题的一种手段,为的是突出人物活动。这种烘托、反衬的手法,徽州刻工应用得十分自然。这个表现手法也属于徽派版画表现特色。
雕刻艺术尽管门类众多,然其艺术之根同源。特别是在诸种工艺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及互有扬弃。
砚雕、墨模雕刻与版刻书画都是平面刻,只有阳刻与阴刻及深浅程度的区分,再加上刻版画插图等阴阳刻均参用,表现出丰富的刀法技巧,使画面更生动,也是常见的。
徽州不少名刻工都具有多种本领,明代歙县人黄钺、休宁人朱云亮、黟县人余尚恒等善木雕、石雕艺术,又能刊刻书画。徽州刻工是在先辈前人的基础上学习、巩固、发展、提高的。
由于雕刻技艺遗存多、艺术土壤雄厚,再加上从艺者努力钻研,使得徽州传统式工匠艺人都各自掌握一手好技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并以固定的模式传之后代,因而形成浓郁的手工操作的地方性特征。
徽州刻工主要集中在歙县、休宁以及临近的旌德,其中以歙县居多。歙县一地当时除了县城内“刻铺比比皆是”之外,大部分分散在水路交通要道和县城附近的村落,如雄村、郑村、岩寺、潭渡、虬村等。
徽州刻工讲究精工细致,刀法一丝不苟。在徽州书画家的影响和合作下,刻工的素质和技巧日益成熟。
他们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我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我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
徽派刻工既世代相传,又各有所长,对镂刻十分讲究。徽州刻工长期在线描上寻求表现力的功夫,刻线技艺炉火纯青,灵活纤细精美已成了徽派的共同特点。以线条的粗细、曲直、动静相照,繁简互衬等对应统一的规律来刻画人物。
优秀的徽州刻工刀刻的线条能呈现出一种节奏感和转折顿挫的韵律味,点划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
如《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共有插图100幅,刻工黄诚之、刘启先均为徽派名工高手。
该书刊本插图绘刻精工、气势磅礴,人物多、场面大,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姿态生动,山水、树丛、屋宇、楼台置景饱满而层次分明,线条勾勒流畅须眉毕现,显示出线条的魅力,一点一划刀法纯熟极见功夫。
明清时期,徽派版画家创造了许多新技法。画家为适应木刻需要的线描画,撇开了传统中国画浑染皴点擦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洗去铅华、独存本质”的铁线描。而刻工以刀代笔,以一丝不苟的功力再现画稿于木刻之上,他们不只是简单地依样画,而是把以线描为主的画稿转化为木刻画。
聪敏的刻工高手运用阳刻和阴刻,对刀刻的刚柔轻重和疾速转换技巧的掌握,都可以在其线纹上看出来。著名徽派刻工高手的刀刻线条,呈现出一种节奏感,转折顿挫,点划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都能得心应手。
正由于此,徽派版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线描上,刻线纤细精美,笔笔交代清楚,刀法丝毫不苟。
从技法上看,徽派版画舍弃大面积黑白对比,即便是雪景、底色、湖面、草地等,因不易表现,印刷效果也不好,故很少出现,多数都是用线描来描绘。
如环翠堂所刊《义烈记》,其人物衣冠、室内门窗、大面积的地砖花纹等刻线细如发丝,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徽派刻工娴熟的线条功力,以其粗细、曲直、起落、繁简、疏密来表现客观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充分运用虚实相生、动静对比、繁简互衬等对立统一的规律来刻画形象。
另外,徽州版画有绚丽多姿的彩色套印。徽州刻工除在雕版技法上高超卓绝外,在印刷上尤其是彩色套印方面贡献也很大。明代嘉靖年间,用靛青印制的休宁赵方撰写的《春秋集传》15卷是徽州两色印刷的开始。
徽派版画家胡正言从与刻工、印工合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斋画谱》,把竹梅兰石等画印出了色彩和浓淡干湿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
后来,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术,把白云、流水等画的线条凸现出来,使彩色画面增加了立体感。
由于画家参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技法及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我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明代是徽派版画发展的盛世,书籍刻印质量大大超过前代,而且以插图精美为吸引书商及读书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小说戏曲类书籍更为突出,插图幅数多、版面大,绘制精美,刻工技艺高超。
书商为了推销刊本,也往往用精美绣像做广告,因此当时销售戏曲小说带插图印作数量大,销路更加广泛。
明代中叶的徽州版画以歙县黄氏刻工最为著名,另有鲍氏、汪氏、汤氏等刻工。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徽派版画家刻了许多高质量的精美插图、画谱、方志中的风景画等,以全新面貌影响和带动了我国版画的发展。
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刻工纷纷走出本土,向周边地区谋求发展。其所到之处,徽州刻工以传统技巧给当地版画刻书界带来崭新的面貌。
当时小说戏曲作品风行,给这些作品绘刻插图,不仅是扩展版画创作园地,提供版画创作新内容,对于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思想感情以及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徽派刻工也正是在这个时机中大显身手,迅速而顺利地发展。
《人境阳秋》22卷,1608年歙县汪氏环翠堂刻本,汪耕画,黄应组刻。插图,双页联式,规模宏富,精工雄伟。从版画插图角度来看,堪称为明刻精本,其中“堂会”双面大版,描绘了帝王用膳、戏曲侍候的情景。
画面共12个人物,帝王上方居中坐,两贵妃横头侧坐,众侍从端菜,持酒壶、把盏的直立在后面两侧,目光均注视着桌前下方的表演者。
屏风后,露出两个司锣、司鼓和一位戴着长须者准备登场。人物有主有次,有聚有散,动态十分自然。绘刻者运用铁线描处理得干净利落,静与动、疏与密、曲与直的对比运用灵活,画面显得十分活跃,画绘刻俱精,刀法细腻,刚柔并重。
使用界画手法绘刻那些不动的地面砖、屏风、栏杆、隔墙等,而对人物则重视表情刻画,运用柔软遒劲、细若发丝的曲线,使衣褶纹路富有动感,两种线条对比,显得画面更生动。
[旁注]
徽墨 即“徽州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歙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与端砚齐名的珍品,因产于歙县而得名。以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又称“龙尾砚”。歙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嗀里,金声而玉德”等优点。按天然纹样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玉带等石品。
墨模 制墨用的一种模具。唐宋元时期墨锭,是先用墨模塑制成形,再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墨印,趁软剂时印就的。明清时期制墨部集中在徽州地区,名匠辈出,技艺纯熟,在模式、绘画、雕刻诸方面,精益求精,创造了很多著名墨模。
线描 是素描的一种,指用单色线对物体进行勾画。在我国绘画中,线描也叫“白描”,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常用的工具有铅笔、炭笔、炭精条、钢笔、尼龙水笔、签字笔、记号笔等。
铁线描 我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是表现硬质布料的重要技法。
国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阅读链接]
徽派版画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国内外版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徽派版画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