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内涵的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在徽州地区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后来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代中期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徽州商人,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由于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而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徽州村落建筑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修建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站在高处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通常以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两三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力求和自然谐和一体。

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琢。

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为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

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平面较前厅低。前后两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

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是徽州建筑文化的典范,合称“古建三绝”。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通常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就有8座祠堂。

“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3座支祠和3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大木料作为厅柱,开凿出整块的大石板作为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做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为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

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用来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的。

牌坊是一种文化现象,内涵丰富,承载着许多历史因素。

徽州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

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形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7道、4道,也有3座横列一排。总之,用料上乘,雕刻精美,宏伟壮观。

好的建筑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最灿烂的篇章。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

从雕刻技法来看,徽州“三雕”多属于浮雕、高浮雕,并有透雕、圆雕、线刻与多种技法并用,“三雕”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们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可替代的,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建筑雕刻也难以与之比肩。

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都堪称是无可替代的传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纪,并为数以万计的民间百姓所喜爱,这本身就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

木雕在徽州古建筑上的表现,一般是通过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拱、窗扇、栏杆等木质建材来进行雕刻。

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的栏板、檐条,总是用浮雕技法较多,其内容也多为戏剧文学故事、花鸟、博物古玩图案。在梁托、雀替、斗拱以及月梁上,一般采用圆雕技法较多。

木雕工艺由两道工序组成:第一道为打坯,实即构思或构图,在料面上凿出画面的轮廓,确定其部位和层次,区分前、中、远三景;第二道为出细,即在打坯轮廓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使人物和景物凸现出来。

在木料的选择上,可以说是尽其所用。木质材料在徽地储量和品种俱丰,诸如松、杉、杏、柏、椿、榧、樟、楠、枣、梨等各色树木,应有尽有。这为选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砖雕所用的材料是特技烧制而掷地有声、色泽纯青、质地疏松细腻适于雕刻的水磨青砖,一般采取圆雕、透雕、浮雕和镂空雕的技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

砖雕内容由明代的几何图案为主发展到晚清的以戏文、民俗图为主,如百子图、渔樵耕读图、三国故事图等。

作品制作从远景到近景,往往有七八个层次,最多达9层。构图多运用夸张手法,形象朗然,寓神于形,极大地提高雕刻图案的表现力。

砖雕作为一种独特的壁饰,被广泛装饰在民居的大门口、门楼或门罩,以及官邸或祠庙大门两侧的八字墙上。如民宅的门楼由楼和罩两部分构成,统称“门罩”、“门楼”,下方以砖雕图像嵌镶在花边图案的框内。

门楼有垂莲花式、字匾式、四柱牌楼式多种,其中最后—种即四柱三间的贴墙牌楼,有三五层不等。5层的俗称“五凤楼”,高大轩昂。

门罩、门楼大多雕刻精美,是邑中百工施展技艺的用武之地。这样,平整一片白的高大墙面远景,嵌着雕刻细致入微的门楼和门罩的近景,形成强烈的疏与密的对比,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石雕多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或漏窗,以及牌坊的梁枋、柱头、花板及狮子、龙、凤、麒麟等奇禽异兽的形体造型上。

石雕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手法,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为原则,青石、茶园石都是徽地常用的石料。

因徽地石材遍布境之四隅,北有黟县东源的黟青石,东有歙县产凤凰石,南有休婺交界处山的珍贵砚材石,西有休宁县西馆产的白麻砾石。此外,浙江淳安县青白坚硬的茶园石,因为有徽州江船运的便利,也成为徽地常备石材。

徽州石雕的代表性作品很多,如棠樾牌坊群,7座石牌坊布局不采用中轴式,而是沿村东端甬道顺序建立,其建构高大巍峨,料石方正厚重,梁柱硕大,平琢浑磨,气势轩昂,一些部件皆缕刻工丽、玲珑剔透,凸现出徽派石雕的迷人风采。

西递村是安徽省黟县的一个村庄。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胡文光石坊就坐落在此。

胡文光石坊通体采用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的黟县青石,粗壮厚实。中间两柱前后雕有两对高达2.5米的倒匍石狮,为石柱支脚,造型逼真,威猛传神,举世罕见。梁坊、斗拱、额坊都选用重量十分可观的大块石料,据说古时用堆土成山坡搭架,才得以将笨重的石料抬至10米高的空中接榫合缝,组装成型。

石坊雕饰非常生动细腻,每一道梁坊、匾额和每一方石柱,每一处斗拱都装饰有对称的雕刻图案,而且多有寓意。如檐下斗拱两侧,饰有32面圆形花盆,象征花团锦簇。

此外,还有雕花漏窗,牡丹凤凰,八仙和文臣武将石雕,以及游龙戏珠、舞狮耍球、麒麟嬉逐、麋鹿奔跑、孔雀开屏、仙鹤傲立等,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明快淡雅,整齐安恬之感。

石坊前后都有题签镌刻,二楼小额坊上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三楼匾额东西面各刻“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楷书大字。

[旁注]

古越 又称为“百越”、“越族”、“越人”、“古越人”等,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古越有许多支系,其中干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等几支是古越中的大族。

干栏式建筑 在木或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我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内蒙古、黑龙江省北部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四合院 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建筑雅致,结构精巧,数量众多,是四合院建筑的代表。

阴阳五行学说 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木、火、土、金、水5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5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头墙 又称“风火墙”、“防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注重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等的缔造。

牌楼 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阅读链接]

徽州明清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作品数以万计,是民间匠师世世代代,长年累月,精心雕琢,才奉献于世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创造和勤劳累积所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