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4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为古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四雕是在发达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乡,花巨资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费时间,加上匠心独运,使得徽州四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徽州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达到极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
四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上,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
徽雕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审材度势,大处着眼,即确定好雕刻对象的位置、比例、上下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好某处应用某种技法,如对称、呼应、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再分层次运刀,遂将整体的构图化为简略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
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徽州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内部建筑的重点部位上,如主梁、构架、斗拱、雀替、门、窗、扇板、栏板,以及家具装饰上。
明代的木雕装饰整洁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多呈菱形、方格形、回文形等几何形状。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细、考究,雕镂的层次更多。
始建于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间大修过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种图案。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县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饰件是中晚清时期作品的代表,特别是厅堂梁枋上的木雕极为精细,枋中心有一组群雕,梁两头有弯月曲线。主枋上一幅“百子图”,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构图之精巧、造型之优美,表意之深刻,堪称木雕中的珍品。西厢房的“八骏图”、东厢房的“十鹿图”,采用突起式浮雕,人物众多,或弈棋,或吟诗,或踏青,或细语,神态各一、细腻逼真。
许多图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个层次,其技艺令人惊叹。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门罩、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
由于黟县西递产的“黟县青”大理石,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富有光泽,成为雕琢石雕作品的优良材料。
石雕题材造型丰富多样,果木、动物、云彩、花叶,不一而足。石雕图案多有“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刚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
徽州砖雕多用于装饰门罩,贴墙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隐壁、照壁上。在宽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兽,或人物山水,或楼台亭阁,各臻其妙。
明代的砖雕图案简洁,以平、浮雕为主,风格粗犷朴素。清代砖雕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
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至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筑十分看重门楼门罩的装饰,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称,门楼上的主要构件就是砖雕和石雕,尤以砖雕为多。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画,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
砖雕取材则多选自民间传说戏文故事,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郭子仪拜寿”等,简单的则是八宝、双钱、瑞兽、香草等图案,体现了房主人祈求吉祥、丰收、富贵、长寿等美好寄托。
由于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因此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
清代时,徽州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发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方便灵活。
有一把竹制茶壶为徽州竹雕的杰作。
此壶通身竹质,自底至盖,以及盖上的纽,均为竹子做成。壶上雕刻精细,显身为八面柱体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为画,皆各类花草。三面为字,一写道“客到相待时”;二写道“茶来渴者多”;三写道“竹壶世间少”。
无论字,还是画,用刀均细腻,线条流畅。
此壶是高11厘米,直径88厘米,口径45厘米。一壶配4杯,壶带杯,杯拥壶烘月托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徽州四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
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
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
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竹雕是将竹子从中剖开,形成两块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件,但多数是独立成画、雕刻较为精细。
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浅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徽州木雕代表作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
石雕代表作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达到了“字诗、画意对”艺术佳境。
砖雕代表作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四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等。
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圆雕、透雕、镂空雕、正反雕等,或单一运用,或组合使用。取材构思上敢于突破创新,新颖别致。布局上则常用夸张手法,如“人大于山,马大于楼,”主题突出、形象饱满,可谓动静皆具逸韵,人物无不传神。
徽州四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雕刻史上的奇迹,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
[旁注]
斗拱 我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位于柱子顶部、额枋和屋顶之间的立柱与梁架的结合处。斗拱除造型变化的装饰作用外,其各个部位的龙、凤、象首形砖雕非常有特色。
雀替 我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梁、枋与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力量,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厢房 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漏窗 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漏窗是我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
抱鼓石 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是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品。
照壁 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是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又称“影壁”或“屏风墙”。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
挂屏 贴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用的屏条。清代初期出现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4扇一组称“四扇屏”,8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
腕枕 古代文人必备的一种用具,写字时用它搁放手臂,所以有时也可称为“搁臂”或“臂搁”。腕枕一般多是竹木、象牙质地,其中以竹制为多,镌刻的内容有文字也有图案,通常是座右铭、诗画以及赠言等。
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阅读链接]
黟县宏村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1855年,是清代末期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
承志堂气势恢宏,不同凡响,堪称建筑中的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并且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丽堂皇,所以,宏村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