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铸行的通宝钱

清代货币中的特点是,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又有不同。

清代铸币分两大类,一类是朝廷造币厂铸造的;另一类是地方造币厂铸造的。清代顺治年间开始铸造的顺治通宝,定出5种样式,被称为“顺治五式”,对其后的铸币产生深远影响。

清代统一中国后,开始重新制订货币政策。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代的钱币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他古钱,独行清钱。其中主要的通宝钱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和嘉庆通宝。

清代初期,朝廷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治通宝。

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70%,白铅30%,为合金,称之为“黄铜”,1000铜钱称为一串,年铸12000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5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一是仿明代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其他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钱重1.2钱。

1651年的钱重改为1.25钱。清代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两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1000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1654年时铸行,至1660年停铸。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的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1.2钱,1657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

1660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他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12局: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这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通宝每文重一钱。宝泉局铸钱供全国经费使用。宝源局鼓铸之钱,要按卯报呈工部,交节慎库验收,然后作为工部所管各项工程经费发放。

康熙通宝是清康熙帝玄烨时所铸。康熙朝自铸的货币有两种,与顺治钱的第四式和第五式相同。

康熙帝在位61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

1662年,清代朝廷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

纵观康熙一朝,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24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1.4钱、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

康熙钱的背文除工部、户部所设的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均为文外,其他外地各钱局鼓铸的通宝钱,其背文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

后人为收藏和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钱“背文诗”。

诗说道:

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

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这首诗将“康熙通宝”钱背满汉文的20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将康熙的这套钱称为“诗文二十品”。

后来还出现了“巩”字,又有人说还有“密”、“川”、“贵”、“西”等钱局的康熙钱。但是至今人们仅见有“巩”、“西”两字,其他还没有见到实物。

康熙通宝还有俗称的罗汉钱,相传是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其中有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为收藏家所钟爱。

当时,另外有福建宝福局于康熙60岁大寿时起铸有背穿干支的贺寿钱,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驾,一共10年,共铸造了10品,现在存在于世上的十分罕见。

嘉庆通宝是清仁宗颙琰在嘉庆年间所铸。钱径2.2厘米至2.6厘米,重2克至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个字。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

钱币上的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铸币所仅见。

清代货币、纸钞、铜币并行,至嘉庆年间发行新式银元,而光绪年间铸金、银币更多。洋务运动也影响到铸币业,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于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

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清代末期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2000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旁注]

顺治五式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5次改制,最终取得成功;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随着5次改制同时产生了5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史称“顺治五式”。

清康熙帝玄烨(1654年~1722年),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清代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年号康熙。他奠定清代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功,号双峰,清朝军事人物。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1724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阅读链接]

清光绪年间,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两广总督张之洞想在广东铸银元和铜元。于是,张之洞奏准购办机器,通过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调查了英国造币机器价格、购置手续和造币技术,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购置了82亩土地作为厂址。

张之洞从英国引进了全套机器设备,计有锅炉、抽水、碾片、椿饼、印花等机器200余部,广东钱局就此建立起来了。该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只熔化炉就有72座和铸币机90台,计划日产各种钱币260万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