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纸币制度的确立

元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纸币的鼎盛时代。成吉思汗时代,以白银为市贸流通,其后受宋、金影响,开始在占领区内发行纸币。

整个元代以中统元宝交钞为主,它于元代始终通用。各种支付和计算均以之为准。统钞的发行,标志着元代纸币制度的确立,具有作为支付手段与金、银有同样的价值。

元代纸币的发行,以时间和流通特点可大致分成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其间共30多年。当时蒙古人尚未取得对全国的领导权,被征服区发行的纸币名称各异,互不流通。

第二阶段是1260年至1279年。

忽必烈于1260年登基后,发行以丝为本的交钞,并在同年10月进一步推出中统元宝交钞。这种钞票发行之初,以白银为本位,任何人持中统钞都可按银价到官库兑换成白银。

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这种纸币已与现代的钞票别无二致。中统元宝交钞在元代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一直行用至元代末年。

从1285年起,元在全国禁用银钱市货,中统元宝交钞成为国内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除蒙古占领区的伊利汗国发行纸币以外,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效仿元代发行过纸币。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的“大汗的纸币”更是令欧洲人惊叹。

中统元宝交钞为树皮纸印造,钞纸长16.4厘米,宽9.4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盖有红色官印。正背左上方盖黑色长条形合同印。纸质柔软,颜色青黑。

以“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省”为例,钞面上方横书汉文钞名“中统元宝交钞”。花栏内上部正中“壹贯文省”4个字,面额下为横置钱贯图。

两侧竖写九叠篆汉字和八思巴文,右侧汉文“中统元宝”,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左汉文“诸路通行”,八思巴文“中统元宝”。

钱贯图右为“字料”,左为“字号”。字料上方盖一字,可能是“微”字,字号上方盖“师”。钞面上下依稀可见各盖有红印一方。钞票的背面有“至延印造元宝交钞”字样墨印一方。

中统元宝交钞以银为本位,以贯、文为单位,面额有两贯文、一贯文、5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10文共9种。中统钞每两贯可兑换白银一两。

这种货币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朝廷收税、俸饷、商品交易、借贷等使用宝钞,并允许用旧钞换新钞,这样中统钞就成为通行于全国各地的统一货币。

第三阶段由1278年至元代灭亡,共约90年。这个阶段可大致以135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纸币流通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纸币管理还算井井有条;后期币值狂跌,元代朝廷由经济上的崩溃导致了政权的灭亡。

1286年,元代朝廷印造至元通行宝钞,即通常所说的至元钞,与中统钞并行使用,规定中统钞与至元钞的兑换比价是5:1。

至元通行宝钞用桑皮纸印刷、呈深灰色,因此又称称“楮币”。至元通行宝钞长28厘米,宽19厘米,钞首通栏横书“至元通行宝钞”,下面是蔓草肥叶硕果纹饰框,框内上部有钞值“贰贯”字下有两至四串铜钱,左右各有一行八思巴文,意为“至元宝钞,诸路通行”。

在纸币政策方面,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元代朝廷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纸币的流通,又采取措施保证纸币与金银同等的货币作用,后来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最后纸币终于在元代朝廷所辖区域广泛流通起来。

元代朝廷远在漠北的和林,即今蒙古共和国库伦西南、西北的畏吾儿,即今天山南路一带,都设置了纸币管理机构,在海南岛地区是否设立纸币管理机构文献无证,但那里也有纸币流通。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虽然自己以为怎样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

事实上,他们都乐于用它,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

显然,元代纸币作为法币的有效性不容置疑。不仅如此,由于信誉昭著,元代纸币还可以在其他国家作为现金使用,畅通无阻。

另外,元代朝廷为了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得到民众的认同,纸币的发行有足够的金银准备金作为后盾,基本上做到了有本发钞,决不滥发。1260年规定:“诸路领钞,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纸币的发行以金银作为后盾,这对保证纸币的信用,促进纸币的流通起了积极作用。显然,初期纸币的发行实行金银准备金的做法是正确的。

只有这样,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才能得到民众的信赖。否则,纸币根本无法通行。

元初纸币的发行权统归朝廷,严格控制发行额。在中统钞使用的最初2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的发行量不过几万至几十万锭,这对疆域辽阔的元代而言是并不多的,它和后期元代朝廷每年发行几百万锭相比,显然是非常有节制的。

正是由于纸钞价值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民间才出现“视钞重于金银”的现象。元代朝廷的这项纸币政策,恰好反映了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元代朝廷以诏令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元代的纸钞管理条例主要以两个“条画”和若干具体法令规定构成。

这两个条画是1282年中书省颁布的《整治钞法条画》和1286年由尚书省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其中,《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较为完备的不兑换纸币管理文件。

《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综合了自有纸币以来的管理经验,以一个专门文件的形式作为朝廷的法令规定下来,不但从制度、政策上看是空前的,从纸币管理的思想上来看,也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当时,朝廷的一切经费出纳都以中统元宝交钞为准,于商旅货运也极轻便。元时来华外商与外宾,看到仅是一张印刷品的元代纸钞可以购得各种商品,与金银无异,都深感奇特新鲜。

元代纸钞不仅通行于内地,而且也通行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今西藏、新疆、云南、东北各地无不流通。对此,不仅有古代文献可证,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元代的出土经济文物可以证明。

其中的中统钞,大概由于信誉昭著的原因,其流通领域又并不只限于国内。在东南亚许多地方,直至明代仍有流通。

可见,元纸币实际上在当时国际商业交往中已成为通用货币。另外,当时一些国家不但欢迎元代纸币在其国内流通使用,而且还仿效发行自己的纸币。这类情况在亚洲各国家中出现过,最早在波斯出现,足见其世界影响之大。

元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元代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旁注]

交钞 交钞是我国历史上金代盛行的纸币流通券,发行于1154年,曾经流通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分为大钞和小钞两种,大钞有一贯、两贯、3贯、5贯、10贯;小钞有100、200、300、500、700。交钞从形制和制度上在元代更加完善。

伊利汗国 又译伊利汗国或伊尔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元代西南宗藩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存在时间是1256年至1335年。位置大约在今日中亚南部至西亚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即今伊朗的马腊格,后为大不里士和苏丹尼叶,即今伊朗西北部。

九叠篆 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极言其多。

八思巴文 是元代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中书省 是从隋代和唐代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时曾一度改称“西台”;武则天时称“凤阁”;唐玄宗时一度称“紫微省”,民间称之“中堂”。

尚书省 是从隋代和唐代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执行朝廷的重要政令。其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朝廷最高政令机构,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阅读链接]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代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忽必烈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1264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公布了用纸币来计算主要商品的价值。最后形成了元代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