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铸行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针对币制管理状况混乱的局面,一改历代以“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1000多年的铜钱楷模。

唐代所铸开元通宝钱的版别、样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此外,与“通宝”钱同行的还有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会昌开元、开通玄宝及“飞钱”等货币,它们曾在唐代经济生活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迅速出台了铸币政策。621年,唐高祖废除五铢钱,开始铸造流通开元通宝钱,这就确立了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

开元通宝所说的“开元”并不是唐代的开元年间。所谓“开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开创新纪元的意思。而“通宝”则指通用宝货。

从此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这说明货币的发展已到了更高级的阶段。

开元通宝钱直径8分,重两铢,积10钱为一两,1000钱重6.4斤。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因此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4个字写得方圆兼备,颇能显示初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欧阳询的书法誉满天下,人们一旦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牍文字,就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事实上,将我国的书法艺术与钱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元通宝可谓开先河者。

从传世的开元通宝钱看,唐代前期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制作精良,字迹清晰,直径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字不够匀称。此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比较粗陋,直径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唐代在市面上流通的开元通宝一般为铜质,钱外郭宽粗,并且不均匀;内郭极细,圆穿铸造方正。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其中银钱较多,金质开元传世较少。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

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唐初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而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

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称之为“星月纹”。

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除此之外,开元通宝还有“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之分。最初铸的开元钱元字不挑,武德年间所铸,元字左挑出现。右挑开元钱应是贞观年间及其以后所铸的;双挑开元数量极少,应是高宗时的纪念币性质,有大事件发生时所铸。

唐玄宗李隆基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笔的情况,但因其铜质、重量、轮廓等均与以往不同,分辨起来比较困难。

与开元通宝同行的还有乾封泉宝、会昌开元及“飞钱”等其他几种货币。

唐高宗李治即皇位后,武则天涉理朝政时,在泰山举行规模空前的封禅盛典,参加的人竟排数百千米,在我国历史上是绝对的罕闻。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双束碑”,意在武则天与高宗共创天地。

有人认为是封禅活动花费太大了,朝廷想通过铸大钱补补亏空。因此,朝廷下令铸造乾封泉宝钱,取代开元通宝。

这次不光是铸大钱,还修改了币制,连货币的名称都改了。为了确保新钱流通,唐高宗还下诏严禁私铸,违者立判死刑。

但新钱出来后,商人拒绝使用,根本流通不了。第二年就只好下诏把这大钱废了,并昭告天下:开元通宝为“万世之法”,今后不再进行货币改制。乾封泉宝禁止流通后,仍然有储值功能,可以兑换。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时,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唐肃宗李亨根据御史中丞兼铸钱史第五琦的建议铸造乾元重宝钱,但开元通宝依旧通行。

758年,乾元重宝发行。乾元重宝钱径2.6厘米至3厘米,重约6克至10克,每吊重10斤。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

版别分狭缘、阔缘、光背、背星、月、祥云、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当十的比价与开元通宝并行流通。

在朝廷财政开支重压下,唐王朝又发行了乾元重宝当五十的大钱,该钱背面的外郭为重轮,俗称重轮乾元钱,这种大钱3.6厘米左右,重约20克,每吊重20斤,但是对开元通宝作价则为一当五十。

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开元通宝三钱并行流通仅半年,市面出现了混乱。理财家第五琦因推行货币减重政策,引起物价狂涨,被贬职。接替第五琦为铸钱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御史刘晏,他担任新职务后立即改行新的货币政策,注意了调整开元通宝与重轮乾元钱。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铸钱史刘晏更进一步将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的法定价值贬值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使这两种乾元大钱成为良币,有意识地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恢复了原来开元通宝钱的正常流通制度,收到统一币制的效果,这在货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唐武宗李炎继位时,佛教繁兴,寺院林立,朝廷的铜都被放进寺院,成为寺院财产,脱离正常的社会生产等经济生活。无铜铸钱的局面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于是,一个毁佛铸钱的构思渐渐在唐武宗的脑海中形成了。

845年,唐武宗毅然下令毁佛铸钱。令僧人还俗,没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们遣回原籍,从事生产。寺院内的佛像,僧尼钵盂等用具统统被砸碎,化铜铸钱。

当时的扬州率先铸造背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进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铸,并于钱背添铸各自州名以便检查。这种背文记地名的开元通宝俗称“会昌开元”。

会昌开元铸行后,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货币流通畅快,人民生产、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渐得到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毁佛铸钱也使唐武宗成为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后来由于朝廷有限的铸币量不敷使用,各地出现了飞钱。飞钱又称“便换”,就是用一张纸券,写明钱数,盖上图章,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用飞快的速度发往目的地。双方所持纸券相合,核对无误,即会拿到现钱。

此项办法,是我国汇兑业务的初始,也是世界第一。此方法对于北宋“交子”的出现有很深的影响。

飞钱成为了唐代后期货币流通中的重要制度。这种新的流通方法,对于后世金融业的发展贡献颇大。

[旁注]

欧阳询(557年~641年),“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欧体”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曾经为唐初开元通宝题字,开书法艺术与货币相结合之先例。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行书千字文》。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谥号“天皇大帝”。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他本性仁慈、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唐高宗后期的治世,有赖武则天执掌朝政。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14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女政治家和诗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尊号先后有“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则天皇后”、“则天顺圣皇后”。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代皇帝,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755年爆发安史后于次年即位于灵武。他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五琦(711年或712年~782年),唐朝官员,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因主持金融币制改革而闻名。他根据货币名目主义理论,主张少许增加铸币的铜含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铸币面值。其主张施行之后造成通货膨胀,经济动荡。

刘晏 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代时列名《三字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武宗李炎(814年~846年),本名李瀍,去世前改名炎。在位期间,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拆毁寺院、招提、兰若,还俗僧尼、奴婢,没收大量寺院土地。从而扩大了朝廷税源,巩固了朝廷集权。

[阅读链接]

飞钱成为了唐代后期货币流通中的重要制度。这种新的流通方法,对于后世金融业的发展贡献颇大。

唐代最后一种钱是开通玄宝,直径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宝小平钱相似,钱文隶书,光背无文。据史书记载为桂阳钱监所铸,数量极少。因其钱文为“玄宝”,一般认为是功德钱。

总之,开元通宝是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铸行时间长,数量大,版别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