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白银货币

我国古代以银作为流通货币始于宋代,曾先后在各地被铸成各种形状,各种重量,各种含量的银饼、铤、锭和牌等各种版本的银块。

明清以来,由于各地铸造的银两的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统一。银两交易时,人们都必须都通过称重量验成色等计算手续,为交易带来诸多不便。

随着西方货币和金融制度进入中国,银两的使用受到银铸币银元的大力冲击,旧式的银币渐渐被近代货币银元等所取代,旧式银币才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金矿开采和冶炼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发展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金银逐步取代了成色不一、来源不定的珠玉,只是远不如铜币那样广泛。

到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统一货币,定国之币为三等时,只有上币的黄金和下币的铜钱,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则不为币。其中的白银没有进入货币流通领域。

“王莽改制”时,在公元10年推行过“宝货制”,铸有少量的银币,但铜钱仍然独霸天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铜矿比较好找,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能够跟得上当时经济增长变化的需要。

直至唐玄宗时,另立“通宝”,取代历代“五铢”,也没有动摇过铜本位的坚强地位。

使白银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是唐宋以后的事情。有学者认为,唐代白银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一般的贵重物品或装饰品而迅速地转变为正式货币,完成了我国货币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这就是银本位制度的初步确立。

作为货币,白银在唐代的出现和使用范围,应当与其海外贸易有关。但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当时我国经济全局的货币本位。因此,唐代银本位制度还处于始发阶段。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规模更上了一层楼。尽管鼓铸铜钱的规模空前,但仍然不能满足当时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备战用兵的费用。以致虽有“大钱”、“小钱”之争,但仍屡有“钱荒”之困。

为解决“钱荒”之难,1048年,朝廷改革原有的解盐法,实行钞盐制度。同时,大额货币也呼之欲出,这就是金、银作为货币职能的实施。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财赋》记载,宋太宗在997年白银税课近15万两,而宋徽宗时年入已经达至180多万两。于是,宋徽宗除了铸金钱外,又铸银钱21万余两,其后银又增90万余两。

金、元入宋,也延其形制,铸造银锭,以解州盐税银为例,每锭为50两。《金史·食货志》记载:“旧制银每锭50两,其值100贯”。

从此以后,更大面额的货币,也只能是纸币了。最初是以“交子”为券,后来解州盐引也参与了交易,金、元两代延续下来。

忽必烈定鼎中原,元帝国空前庞大,不但打通了我国南北东西阻隔已久的通道,而且中西陆海商道上是驼队踵继,舳舻相望。贸易规模的空前增长,带来的必然是货币需求的激增。

元代是用纸钞来解决这个困难的,但其间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纸钞的货币单位铜钱制“贯”,可以直接换算成白银制的“两”。

《元史·食货志·钞法》记载,忽必烈规定,当时印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和“中统元宝钞”,每贯等于丝钞一两,二贯等于白银一两,而且银钞可以互易兑换。研究者认为,中统钞主要是与白银相联系。

这就是说,直至元代,我国货币才真正实现了银本位。

横越亚欧的汗国以及稍后的印度莫卧儿王朝,与元帝国是银本位的实行者,连接欧亚大帝国的财政纽带,也必然是金银一类的贵金属货币。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元代银本位制度的确立,是世界性贸易扩展的结果。

至明代,白银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明代末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在这其中,白银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白银作为一种金属货币,在明代中后期曾被大量使用,是我国最主要的通货。明代是当时国际白银市场的国际购买者。

在明代,大规模使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

明代将白银作为货币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后,才为官方所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因此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唯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代的法定货币。

随着朝廷财政收入慢慢白银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财政支出相应的白银化,主要表现在皇室日常开支,官员俸禄的发放,军饷的调拨等。至此,白银作为从民间发起的货币行为才被朝廷所接受。

清代初期,在朝廷的财政收支和国内外工商贸易的交往中,除小额零星支付用铜钱外,绝大多数经济行为都是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民众以拥有白银作为财富,金融机构以白银为库存,银行间结算也以白银为标准。

白银成为我国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当时的外国人却非常喜欢我国的茶叶、生丝和瓷器等商品,这就使得我国商品能够大量进入外国市场。当时我国货币市场上习惯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因此这些外国商人常常是“开着满载银元的商船来到中国”,然后“购买满船的中国货物回去”。

当时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种类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英属地银元、日本龙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入我国最早的外国银元。

[旁注]

王莽改制 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等。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银本位制度 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朝廷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宋太宗(939年~997年),本名赵匡义,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后避讳,改名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在位期间,加强朝廷集权,灭北汉,基本完成统一。

盐引 是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的许可证,盐商必须向朝廷支付费用以取得盐引,始可以合法贩售食盐。盐引最早始于北宋,南宋沿用。盐引法沿用至明清两朝。

莫卧儿王朝 名蒙兀儿王朝、莫卧儿帝国。是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一个蒙古突厥化的军事贵族帖木儿建立的王朝。是1526年至1858年统辖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

西班牙本洋 旧时对流入我国的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币头像银元的俗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流入我国,清代中叶流入最多。曾为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货币。后来墨西哥所铸“鹰洋”等大量输入,逐渐取代“西班牙本洋”地位。

[阅读链接]

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改革,但由于资本主义侵夺扩张的本性,这些银元的流入对我国的民族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清代后期,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白银开始持续地外流,我国逐渐由国际白银市场的国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