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铸行的通宝钱

长期游牧而又善于在马上作战的蒙古族,他们先是打败了辽、西夏和金,然后打败赵宋皇朝,历史再一次改朝换代。朝廷存在的方式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积累的,并且能长期延续。元代铸造的通宝钱就说明了这一点。

元代铸钱形制不统一,大小、折当、宝文、钱文结构不定,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制作工艺上都不及两宋,比较随意。元代的钱币相对来说铸造的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元代行用纸币和银锭,从而使铜钱的铸造处于从属地位。

元纸币为主要货币,铜钱种类多数量少。铸造的通宝钱有大朝通宝、至元通宝、至正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延祐通宝、至治通宝、泰定通宝。除至正通宝中有几种背文记值外,其余钱背文无记值。

大朝通宝是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铸”。“大朝”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

大朝通宝钱文楷书,书法浑厚雄健,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大朝通宝属于“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大朝通宝有银、铜两种,铜比银少,但两种数量都不多。大朝通宝铜铸小平钱。直径2厘米,厚0.14厘米,穿0.5厘米,钱币上没有钱文。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时铸造的。至元通宝大小均有,并且部分钱币背面铸有八思巴文。其四体文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元世祖忽必烈于1285年至1294年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钱,但只有汉、蒙两体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顺帝所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变化无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钱文有4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

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

至元通宝直径4.5厘米、厚0.25厘米,重24克。保存完好者,可见老旧包浆,遍体红锈夹有绿锈,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至元通宝是随着中世纪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国的建立应运而生。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蒙古人依仗强悍的骑兵军团征服了一系列文明程度较高的封建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绚丽和辉煌灿烂使征服者深受震撼,称羡不已。

汉文化的强势地位和独特魅力以及统治汉地的实际需要使元代执政者逐渐接受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建立货币制度即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中原地区使用货币的历史已达2000余年,到两宋时货币制度渐趋成熟。元帝国疆域辽阔,海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江南地区的商业一度繁荣兴盛。在这种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元朝朝廷仿效宋代币制确立了不兑换的纸币本位制。

有元一代,朝廷因强制发行纸币“宝钞”,对金属货币的铸造严格限制,所以铜钱数量之少可谓空前绝后。元代铜钱分为官铸钱和供养钱两种。供养钱是佛教信徒向寺庙布施时专门用于供奉神灵的私人铸币。

官铸钱是由元朝朝廷监督铸造的铜钱,种类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宝。

虽然蒙古执政者多次颁布禁止使用金属货币的法令,但在民间,至元通宝等铜钱仍有少量流通,为当时的商业贸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至正通宝也是元顺帝时所铸。内外都有郭,外郭宽平,内郭略细,“至正通宝”四汉文为直读,笔画粗壮厚实。至正通宝种类较多,面文“至正”的钱币,有部分背穿上分别铸有寅、卯、辰、巳、午5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纪值数字。

元贞通宝是元成宗铁穆耳时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宝也是元成宗时所铸。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钱、折二、折三等。蒙文为折三型。光背无文。

传世大都为小型供养钱,直径小于2.4厘米,文字拙劣。官铸钱,文字规范,深峻,厚重。为不多见的元代通宝钱。

至大通宝是元武宗海山时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边廓峻深,光背无文。

大元通宝也是元武宗时所铸。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

延祐通宝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铸造。形制大多为小平钱,大者极少见。今存世不多,比较珍稀。

元仁宗另铸有“延祐元宝”。其钱直径为1.2厘米至2.6厘米,重1.5克至3.6克。钱面文字“延祐元宝”4个字为不规整楷书,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光而无文。

延祐元宝有大小钱数种,制作粗陋,文字拙劣,形制的杂乱不光是在元代钱中,就是在历代铸币史上也属少见的。延祐元宝钱流于世上的很少,大多为庙宇所造供养钱。

至治通宝是元英宗硕德八剌时铸造。存世量极少,如今价格颇高。元英宗另铸有“至治元宝”钱。存世也颇少。

至今发现的这类年号小钱基本上都是一些供养钱。

供养钱大多铜色金黄,文字浅平,笔画圆浑。

泰定通宝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时铸行的汉文小钱。铸文楷书直读,有大、小两种,大钱铸制精工,边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无文。另有“泰定元宝”存世。这两种钱币铸造量皆不大,存世量极少。

在上述通宝钱中,尤其以元顺帝至元通宝制作较精良,钱文较精美,而其他元代通宝钱,也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这些通宝钱,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货币文化。

[旁注]

成吉思汗铁木真(1162年~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谥号“圣武皇帝”、“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尊号成吉思皇帝,庙号太祖。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元代第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顺皇帝”,汗号“乌哈噶图汗”,庙号惠宗。在位期间,除掉伯颜,恢复科举。

察合台文 是从中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拼写东突厥古典文学语言的一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除通行于我国新疆和中亚外,莫卧儿王国和埃及也曾使用过。始用于重建其汗国的察合台后裔都畦汗时期。察合台文即察合台语的书面形式。

元成宗铁穆耳(1265年~1307年),元世祖忽必烈孙、太子真金之子。蒙古帝国可汗,元朝第二位皇帝,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元武宗海山(1281年~1311年),为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汗号“曲律可汗”。在位期间,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政权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是元代的一位明君。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1320年),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普颜笃可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在位9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英宗硕德八剌(1303年~1323年),元仁宗嫡子。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谥“号格坚汗”。元英宗自幼学习汉儒典籍,在位期间,裁减冗官,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76年~1328),显宗之长子,裕宗之孙。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他的在位时间是从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在位5年。他去世后,其子元天顺帝被元文宗打败,使得泰定帝没有庙号和谥号,被史家称为“泰定帝”。

[阅读链接]

元代是以行钞为主,很少用铜钱。为了推行统一的纯粹纸币制度,在近百年的时光里,铜钱的命运是时行时禁,沉浮不定。

元代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代时期,包括四大汗国在内,领域横跨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这使当时的欧洲人觉得不可思议,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惊奇地说:“可以确凿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