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通宝钱

五代十国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的割据时期。唐代一直流通的开元通宝,至五代十国时期依旧在很多地方流通。

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但这些货币的形制与币值其实和开元通宝没有区别,只不过根据年号,重新更改了名字而已。

五代十国时也简称为五代,一般认为从907年朱温灭唐至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间。在此期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朝代,南方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其钱币种类极多,但留存下来的非常少。

后梁曾仿照开元通宝,在开平年间铸造开平通宝。“开平”为五代朱温年号。这种钱币铸量不多,且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开平通宝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钱币直径3.5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较差,笔画生硬。铸工与铜质均不佳,钱文书法十分差,几乎不成文。

后唐庄宗李存勖以恢复唐代正统为号召,灭掉梁之后铸行新钱,仍然沿用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益减少。

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逐渐繁荣,市场中的钱币太少,不利于流通,于是在天成年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

“天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由于当时各藩镇割据自立,战乱纷扰,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币制极不稳定。

天成元宝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

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于清泰年间铸行青泰元宝。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由于后唐10多年间变动迭起,所以现在学者有认为青泰元宝是仿自北宋的崇宁重宝,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间所铸。

后晋王朝的建立者是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契丹主做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石敬瑭称帝后,割燕云16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石敬瑭执政时期,是后晋社会最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较好的时期。石敬瑭本人非常勤勉,生活廉洁,政绩突出,应是一个受臣民爱戴的皇帝。石敬瑭最大的攻击便是统一了后晋的货币,使经济趋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

后晋只铸有一种钱币天福元宝,因为后来让民放铸,所以官铸钱少,民铸钱较多。

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1厘米至2.5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书法平平。

形制较大的天福元宝应该是官制的,铸工相对精致,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

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所以,天福钱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朝廷,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

据史料记载,937年夏,宣武军节度使杨光远进助国钱,现传世有“助国元宝”一种,直径2.3厘米,钱文篆书,书法平平,铸工一般,可能是当时杨光远所铸。

后汉仅传了两代,共计4年,只有“汉元通宝”钱,此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种,为周世宗柴荣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如果以经济而言,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国,而是南方十国。十国统辖的地区人多物丰,而在钱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国要好。十国之中,吴越、荆南、北汉等国没有铸钱。

前蜀于510年铸永平元宝,钱径2.4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此外有永平通宝,制作及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

前蜀高祖王建时期铸行通正元宝,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又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钱制同以往,钱文书法铸工均较好,但数量不多。

后来又恢复国号为蜀,年号天光,铸光天元宝。钱文“光”字用行书,其余为隶书,书法还算良好。

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继位,史称后主,于乾德元年铸乾德元宝。钱制同以往,有光背无文与背月两种。后来铸行咸康元宝,钱币背后有月文。

以上两种钱数量较多,铸工颇精。但不久后唐来伐,王衍出降,国灭。

后蜀高祖孟知祥铸行大蜀通宝。大蜀通宝钱的直径为2.3厘米,钱文隶书,铸工一般,书法较劣,但传世较少,比较罕见。

孟知祥的儿子继位后改元广政,铸广政通宝,制式同以前一样,但书法铸较前品为佳,数量较少,为罕见品。后又铸广政通宝铁钱,版式与铜钱没有区别,传世也较少。

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代年号,以示忠贞不移,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

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3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而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一样。

王审知的弟弟王延政曾称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以一当百。当时也铸有铜钱,比铁钱小,被称为天德重宝,书发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隶两体。

闽景宗王延曦时期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4厘米,书法拙劣,背面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

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马殷自立楚王时,曾铸有天策府宝。此外还曾铸有乾封泉宝铜、铁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铜钱。马殷因听史家有湖南产铅、铁之说,又听从高郁的献策,铸铅、铁钱,十文当铜钱一文,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

天策府宝钱是钱币界盛传的珍品,历来为收藏家梦寐以求之物。

有一首诗描述了过去人们对此钱的重视程度:

易求时且百金直,喜遇翁赏一饭加。

有宝若谈天策府,不贫于古野人家。

这句话说的是清代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宝,大喜过望,居然在把玩该钱时多吃了一碗饭。

天策府宝钱制作皆精,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前人认定其钱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

有学者认为天策府宝铜钱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硬通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货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楚境内外贸易等,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十国纪年》记载:“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内境外,铜钱则非天策府宝莫属,“特用”两个字具体地点明了该项钱硬通货的性质。

[旁注]

朱温(852年~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后梁建立者,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他尽最大努力去恢复生产,奖励农耕,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宽容政策,中原的经济得到一些恢复。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926年)。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他实现了对我国北方的大部统一。以勇猛闻名。李存勖虽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4首,载《尊前集》。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时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册书 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册书初称策书,源于周代,魏以后改为册书,是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文书。清制,册立皇后,封王尊贤,封妃嫔公主时,都要有册书,根据册封之人的不同等级,颁发金、玉、银、铜、纸等不同质地的册书。

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在位期间,招抚流亡,减少赋税,恢复中原经济。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陈州项城人,人称“贼王八”。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占有两川兼三峡之地,建立前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王衍(899年~926年),原名王宗衍,字化源,即位后改名,许州舞阳人,王建第十一子。有文才,能为浮艳之词,著有《烟花集》,词存两首。王衍是个及时行乐的人。

闽王王审知(862年~925年)。五代时期闽国君主,谥号“昭武孝皇帝”。他治理福建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受封闽王。福州人尊称审知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马殷(852年~930年),许州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王,谥号“武穆王”。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很少主动对外交战。对内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并且促进了湖南的桑蚕业的发展。因而楚国的经济非常繁荣。

[阅读链接]

“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时期的955年,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

当时铜材紧缺,周世宗便下令毁佛铸钱,但遭到佛教徒和满朝大臣的反对。

可周世宗才智过人,搬出了“舍身饲虎”的典故,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

意思是说:佛是造福众生的,假如他活者,为了救人,他的真身都可毁去,又为何舍不得铜像呢?此番言论,说得反对者哑口无言,只好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