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西夏通宝钱

北宋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航海业、造船业均有重大发展。

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了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两宋铸钱多而复杂,除少数外,每个帝王的每个年号差不多都铸钱,而且铸几种钱。

在辽金西夏通宝钱中,以金钱最为精美,但金国所铸通宝钱种类不多。辽钱制作均较粗糙,钱背常常错范,文字湮没。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都是年号钱。

宋代开国之初,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每年铸币达到了80万贯,所铸造货币仍然是通宝钱。宋代的铸币比唐代要复杂,比如币材,有铜、铁、金、银,可是铜钱和铁钱各有各的流通区域,金钱、银钱多当做礼品和纪念之用。

宋代通宝也分有平钱、折二、折三、折五和当十、当百等好几种。所谓折二,就是一钱当二钱用,以此类推。看起来好像繁琐一些,实际使用时就像现代的纸币和铝辅币一样,多种面值还更方便些。

年号钱在宋代最为流行。两宋300多年,10多个皇帝有50多个年号。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学开元通宝的样铸造宋元通宝外,后来的宋代皇帝都铸过年号钱,总计有40多种。

年号只是表明造币的年代,至于钱的大小和轻重,变化不大,也不妨碍流通。钱文的书法,篆、隶、草、楷、行书都有。最早这样做的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用草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各书写了“淳化元宝”几个字,以后就形成风气。

相传苏东坡写过元丰、元祐钱文。宋徽宗赵佶用独创的瘦金体写了“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楷书、行书比篆书、隶书更加能够运洒发挥。宋代钱币上的书法,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代曾铸造大量的金银钱,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金银钱最多的朝代。不但宫廷中多,民间也多。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时,在宫中发现不少金银钱。

宫廷中的金银钱主要用来赏赐亲王、大臣等。当时,有帝王死了,就用来殉葬。

有一种金银钱叫“招纳信宝”,是当时大将刘光世所铸。他在对金作战中,知道在金人军营中的汉人很想家,就专铸这种信宝,叫俘虏把它带回去,分送给那些人,作为通行证或招降证一类的东西,拿了它就可通行回来。

北宋由于和辽、金、西夏作战,岁输繁重,曾引起货币几次大贬值。宰相蔡京铸了一种一枚当10枚用的大钱,可是大钱的实际重量还不到3枚小钱,而面额却大了许多。这种做法在民间遭到了反对。命令下来后,市区的商铺店号干脆关门停业等于罢市。

辽代物价甚低,货币使用量不多。辽世宗耶律阮时,上京还处在交易无钱而用布的状态。各地都用不同货币,如圣宗以前所铸的辽钱极少,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货币中,所占数量仍甚少,不及2%。主要的是宋钱,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钱。

在对外交易方面,辽主要与宋和西夏等通过边境上进行互补性的交易。辽钱一般实行五等钱制,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辽代的通宝钱主要有天赞通宝、天显通宝、保宁通宝、重熙通宝和清宁通宝。

天赞通宝现存一枚在上海博物馆,钱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极佳,为辽钱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带点捺,向上撩扬,有行草书的意味,钱币界称之为“虎尾通”。

“天显通宝”4个字隶书,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

应历通宝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径2.35厘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4个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

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被列为“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保宁通宝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书体隶,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代钱风,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重熙通宝”4个字隶书,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2.7克至3.4克。重熙钱传世稍丰,而且不断有小批量出土,已见版式较多,钱文有大字、小字之别。重熙通宝的铸行是辽钱史上一座分水岭:重熙前出钱甚少,此后辽钱便逐代丰富起来。

“清宁通宝”为楷书,唯“宝”字尚留隶韵,光背无文。此钱有大样小样之分,大样笔画质朴,小样4个字清奇,“宁”字宝盖下从“下”而不从“心”,“通”字“甬”头为“丷”,制作也较粗疏。

径2.2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3.4克。此钱传世较多,历年均有出土。

金代早期使用旧有的宋、辽钱币,直至金、宋间第二次议和后,战争暂告结束,才发行自己的货币。

金铸行铜钱始于金海陵王完颜亮时,铸行正隆通宝小平钱,其中有一种俗称“五笔”正隆元宝钱较少见,钱径2.5厘米,重6.7克。

金代大定通宝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币值,小平钱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纪年,版别较多;折二大定通宝钱较少见,钱径2.8厘米,重9克。

金代泰和通宝真书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共4等币值,均罕见。此间还铸行泰和重宝折三、折十篆书钱,折三钱直径3.1厘米,重8.4克,折十钱直径4.5厘米,重16.1克。

金代还有崇庆通宝和崇庆元宝钱,通宝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币值,钱文真书。元宝钱仅见折五一种,篆书,钱径3.5厘米,重11克。后又铸至宁元宝钱,实物仅见折五钱,一种币值,真书,钱径3.4厘米,重11克。

金代贞祐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共3种币值。其中有铁钱极罕见,钱径3.5厘米,重11.4克。

在金代灭掉北宋以后,曾扶植一个大齐国,建都大名府,后迁汴梁,皇帝是刘豫,年号阜昌。

在此期间铸行阜昌元宝小平钱,直径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宝折二钱,直径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宝折三钱,直径3.3厘米,重9.2克。均为篆书。大齐国在金代羽翼下虽仅存7年,但所铸钱币却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钱精整。

西夏货币铜、铁钱并行,除用历代旧钱及北宋钱外,并铸有西夏年号的“宝钱”和“元宝钱”,重量与北宋钱略同。但铸造数量很少,流通中多为北宋钱。初铸的西夏钱的钱名用西夏文字,以后接受汉族文化,钱名以西夏文与汉文并用。

西夏仁宗李仁孝时,为西夏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所铸通宝既西夏文字又铸汉字,并且铜、铁钱都有。有天盛元宝、乾祐宝钱和乾祐元宝。

天盛元宝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宝”4个字为秀丽楷书,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钱传世及出土数量甚大,不亚北宋诸钱。

乾祐宝钱铸造工整,钱文字体精美。形制较以前几种钱币更加精致。当时铸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极少,古钱珍品。

乾祐元宝铜材少,铁材多,钱文有行书、楷书,楷书有长元、短元等版别。

因西夏地域缺铜而多铁,天盛铁钱世间所存甚多。1982年内蒙包头出土一批西夏铁钱中,首见形体略小,背穿上铸“西”字之天盛元宝。

西夏崇宗李乾顺重视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铸币方面,从元德年间开始,一改过去只铸西夏文钱的状况,出现了用汉文铸造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这是西夏自铸币以来第一次正式铸行的汉文流通货币,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

元德通宝为汉文钱,有楷、隶、行3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厘米至2.5厘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厘米,厚0.15厘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

元德重宝的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旁注]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赵九重。他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建立宋代。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在位期间,以文治国,以武安邦,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年号钱 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钱币。年号钱堪称华夏币史最大一类方孔钱系,包括两字年号钱、年号加铢类钱、年号加宝类钱、年号加国号钱、年号加不同年号钱、年号宝文加背文钱等分支。

辽世宗耶律阮(919年~951年),姓耶律,汉文名阮,契丹文名兀欲,又名隈欲。辽代第三位皇帝,谥号“孝和庄宪皇帝”。在位期间推崇汉文化,推广中原制度,促进了辽国社会的发展。

辽圣宗耶律隆绪(972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辽代及契丹第六位皇帝,谥号“文武大孝宣皇帝”。在位期间,辽代达到全盛。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汉名耶律亿,辽代开国君主,谥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在位期间,制订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海陵王完颜亮(1122年~1161年),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谥号“海陵炀王”、“海陵庶人”。在位期间,迁都燕京之后,完善朝廷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政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西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西夏第五代皇帝,谥号“圣德皇帝”。他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指定《新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位期间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西夏崇宗李乾顺(1083年~1139年),西夏第四位皇帝,谥号“圣文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阅读链接]

南宋宁武军节度使刘光世在统兵抗击金兵时了解到,金国士兵因长期在外作战疲劳不堪,思念故乡。

刘光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铸造了一大批金、银、铜钱。所有钱币上统统印上了“招纳信宝”字样。

每次俘获了金兵,刘光世都不杀死,反而让他们拿一些这种钱带回去给同伴看。有谁想开小差回家,到江边,见了把守渡口的宋兵,只要拿出这种钱作为凭证,就会通通放过。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一时间,去宋营取钱后逃走的金兵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