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纸币大明宝钞

明代300年间,仅发行一种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而且宝钞的印制和发行始终是集中于朝廷,这种统一性是前代不曾有过的。

大明通行宝钞不兑现,不分界,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规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不改币名和形制,币制始终如一。明代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后,为了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铜钱流通制度,于1368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规定除了京城宝源局外,各省均设宝泉局铸造洪武通宝。按照朱元璋的愿望,是准备从此行用铜钱的。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明太祖希望的那样发展。

一方面,由于朝廷财政力量不足,铜源短缺,铜钱铸造数量有限,出现供给困难,同时官府为了得到足够铜材,令人民以私铸钱及铜器输官的做法,引起民间的不安。

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贸易用钱量增大,不便携带的铜钱成为商业周转的弊端,已经习惯于用纸币交易的商贾们不愿重为铜钱所累。

在这样的情形下,明太祖决定改用纸钞。“大明通行宝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始行于1375年。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朝廷统一印制并在全国发行流通的纸币。在开始流通的20年间币值比较稳定,以后不断贬值,至成化年间一贯只值铜钱一文,至弘治、正德年间,钞法实际上废止不行。

尽管大明通行宝钞的流通越到后来越不尽如人意,但明代只使用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为历代所独有。个中缘由,除了始终集中由朝廷统一印制、发行和管理外,其防伪之功也不可没。

大明通行宝钞上采用了前代纸钞所没有的防伪措施。为防范纸钞伪造,历代都采用特殊的材料,并掺有其他物质来制作钞纸,尽量使造假者难以仿制。

如北宋的交子,就是采用楮皮制造楮券;元代制钞主要用桑皮纸;明代钞纸也用桑皮造,是取用长纤维纸浆桑穰为主料,同时,大量使用废弃的公文纸打浆作为配料。

在11种不同面值的大明通行宝钞中,票幅最大的就要属一贯钞了。一贯钞票长33.8厘米,宽22厘米,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纸币。

关于大明通行宝钞,它的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而且,这个故事还与明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

马皇后是今安徽省宿州人,元代末期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投奔义军郭子兴后,郭子兴以她相嫁。

战争期间,马皇后组织妇女制作军衣、军鞋,支援前线。太祖称帝后,她被立为皇后。她曾劝说朱元璋:“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使李文忠、宋濂等免于死罪。

马皇后一生虽未有过惊天动地之举,但她却以“贤德”著称,这一点在大明通行宝钞的印制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传说朱元璋刚开始制造纸币时,屡次试制都不成功。一天,他梦见有人告诉他说,如果想制成纸币,必须取秀才的心肝来才行。

梦醒之后,朱元璋心里想:“这难道是让我去杀读书人吗?”

马皇后听他说了这个梦,就对他说:“照我看来,秀才们所作的文章,就是他们的心肝了。”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立刻命主管的官署找来秀才们进呈的文章加工来用,纸币果然就制造成功了。

通过这个故事,使人们对马皇后其人不禁更加肃然起敬。如果用“一代贤后”来评价她,当是恰如其分的。

明代纸币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倒钞法便是其中之一。1376年,明代朝廷曾定倒钞法,在各地设行用库收换破旧的昏烂钞。

1380年又规定了调换昏烂钞的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者提价,但实际上,朝廷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差别价格,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明代纸钞的发行,推行只出不进政策,即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朝廷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

明代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而“门摊课程”即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朝廷令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钞,但收效不大。

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虽然在从成祖至明宣宗的二三十年间曾采取过措施来维持宝钞的购买力,但也未能挽留住它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脚步。至弘治年间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银和钱进行交易。

明代中叶以后,宝钞已没有人使用了。

至明代中叶弘治年间,鸦片战争之前我国使用的最后一种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就已在市场上停止流通,铜钱和白银再次主宰流通市场。

1643年,在李自成的兵锋之下,崇祯皇帝再次想起了纸币,他设立了内宝钞局,日夜赶造大明通行宝钞,希望能够挽狂澜于即倾。然而,这时已经没有人愿意再用真金白银去换这些印制精美的大明通行宝钞了。

[旁注]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代开国皇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他结束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马皇后(1332年~1382年),名秀英,安徽宿州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秀英。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代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江苏盱眙人。明代开国元勋。在滁阳谒见朱元璋,被收为养子。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19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宋濂(1310年~1381年)。元代末期明代初期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代初期诗文三大家”。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明宣宗(1398年~1435年),明代第五位皇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在位期间,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实行减轻民困的措施。从交阯撤兵,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各族人民与交阯的交流。

[阅读链接]

马皇后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

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

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体察民间疾苦,带领宫人吃粗劣的菜饭。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