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的交往礼仪

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但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要注意与同学说话的礼貌。与同学说话要态度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还要关心听自己说话同学的兴趣和情绪。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可做其他事,不可表示倦怠,打哈欠和怨气地看钟表,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要插话或提问一定要先打招呼,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的

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与同学说话的内容要真诚实在,要实事求是地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不说胡乱恭维别人的话,也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事,更不说不文明的流言秽语。古人说:“言,心声也。”一个学生说话的态度和内容若是美的,那么,他的心灵也必然是美的。

向同学询问事情要注意的礼貌有:

应选择能答复问题的同学,作为被询问的对象;要选择被询问同学有空闲和方便时间去询问,不可打扰或影响同学的学习;开始询问之前,一定要先说:“××同学,对不起,我打扰您一下,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在被询问的同学同意后,再询问;若被询问的同学一时回答不上,自己应当尽快为其解除尴尬,说“不要紧,这件事是比较难回答,耽搁了您的时间,谢谢”; 被询问的同学若把询问的事情告诉了自己,应该在向他道谢之后再离去。

男女同学在校园内共同学习,朝夕相见,为了大家相处得更好,双方都应注意以下方面:

异性同学之间,应特别注意以礼相待,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男同学应彬彬有礼,女同学应文雅大方。异性同学之间的接触,事前应得到女同学的许可,接触地点要公开,举止、言谈要大方、高雅、有礼貌, 谈话的时间要短,相互不要靠得太近。在校外偶尔相遇,或久别重逢,在一般情况下,男生不宜先伸手要求握手。

异性之间,不能互起绰号,不能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不能久久凝视对方,不能打打闹闹。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材和穿着,也不应评头品足,不应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对异性同学的弱点、缺点或残疾,不可进行嘲讽,而应热心帮助。在体力劳动方面,男同学应主动关心、帮助和照顾女同学。

在娱乐场所,与异性同学接触的面不可太狭,不可总是盯住某某人。 对异性中长得较好、容貌较俊的同学,不可庸俗化地赞美和恭维;在学

校里拒绝异性同学的追求,所采取的措施要文明,要有分寸,不可讥笑对方, 不可公开异性的求爱信函,更不可伤害对方。

到异性同学的住宿处串门,一定要注意时间。不可选择在多数同学要处理生活问题的时候,更不可选择在夜间已打过熄灯铃之后。

男女之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男生总比女生力气大,女生则比男生胆子小, 女生的体质也稍为弱一些。基于同样的原因,我国法律上也作了尊重和照顾女性的明文规定。现在,全社会都尊重和照顾女性,这已成了社会的公德。学校本应是社会上最文明礼貌的单位,学生也本应是好公民或是未来的好公民。因而,尊重和照顾女同学,是男生应有的礼貌。

异性同学间不应过分亲昵。什么是亲昵?亲昵就是指关系十分亲密或十分亲热。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如果有两位异性同学关

系十分亲密,他们亲亲热热,形影相随,这样将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什么印象呢?这种行为对集体来说,一定会影响和削弱集体生活的和谐与协调。对个人来说,别人可能会对他们指指点点,甚至议论纷纷,客观气氛会使他们感到十分尴尬,这也是必然的。另外,男女学生都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男女同学双方往往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异性的兴趣。但由于年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又较浅薄。而这一时期,恰恰感到最容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异性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就可能导致想入非非。这样会使双方的学习受到影响,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是必然的。由于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看,这种行为的后果都是无益的,所以异性同学间过分亲昵是不应该的。

异性同学之间交往,为了表达友谊,互赠一点纪念品是可以的,学生一般都还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和工作,都还是单纯的消费者,因此,一般还是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好。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异性同学之间赠送一些礼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在毕业时刻,临别之际为了表示对某同学在某项事业上的期望或祝愿,送一本日记本或送一本书留作纪念,用这些有意义的小礼品作为鼓励,以表示同学间的友谊。在异性同学之间赠送礼品,目的一定要纯真,要高尚,假如“礼”中含有某方面的不纯,其结果反而会成为“非礼”。礼品可以自制,也可以购买价廉而意义深远的小物品。礼品不在价高,不在外表美,也不在物品的珍贵,而在于礼品的内在意义。凡是能鼓励对方奋发上进的礼品,就是真正珍贵的。也只有这样的礼品,才有纪念作用。因而,异性同学之间的赠送,心意和礼品都应该是高尚的。

中学生不应早恋。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等方面都还比较落后,要尽快赶上先进国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希望就寄托在广大青少年的身上。广大青少年今天的学习和祖国明天的建设是紧紧相连的。要完成这样艰巨的学习任务,注意力非十分集中不可。《庄子·达生》篇中介绍了一位捉蝉的驼背老人,健全人捉蝉往往十捉九不得,而这位老人却能百捉百中。孔子向他请教。原来,他在捕捉时能做到专心致志,除了蝉的翅膀之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无感觉的。捕蝉尚且要心志专一,中学生要完成如此繁重而神圣的学习任务, 怎么能分心去恋爱呢?再说,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青春期, 他们阅历较浅,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之中,对人的识别能力不够, 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还很粗浅,再加上自我控制力差,感情容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去处理生活和感情问题,弊病是很大的,弄得不好,对自己会造成“千古恨”,对社会也往往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从以上所说有利于专心学习,以及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来看,中学生都不应早恋。

讥讽同学生理缺陷和乱起绰号是无礼的行为。人的生理缺陷,有的是先天就有,有的是后天因病、因故而造成的。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都是不得已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本身精神上都很痛苦。所以,当见到腿有缺陷行走不便,臂有缺陷运动、写字、吃饭拿筷不便的同学,凡有修养、讲文明、

懂礼貌的同学,一定会给予同情、关心、帮助和照顾的。如果有学生对有生理缺陷的同学进行讥讽、取笑,利用同学的生理缺陷起绰号来取乐,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显然是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另外,如果有人利用某种动物的名字,利用同学的某一缺点或弱点,利用同学犯过的某一错误,利用电影或电视中的某一反面人物的形象来给同学起绰号,这些都是侮辱同学的人格,伤害同学的自尊心,是属于低级趣味的很庸俗的行为。所以,不论讥讽同学的生理缺陷还是给同学乱起绰号,都是应当摒弃的,是不礼貌和不道德的事情。

异性同学之间的通信,在礼貌上应注意:

应尽可能把字写端正、写清晰,这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

不要用红墨水书写。在习惯上,用红墨水笔写信是表示绝交。但用铅笔写信字迹容易模糊。所以这两种笔都不能用。

在横信封的右下方,竖信封的左下方,要写明发信人的地址和发信人的姓,不要空白,更不要写“内详”等字样。

书信开头的称呼,一般适宜用“×××同学”或“××同学”。若在“×

××”后面不写“同学”两字,是少礼。若只写同学学名或奶名,或者在名字前面再写“亲爱的”等感情色彩较浓的词,则显得唐突,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并可能被认为是对收信者的不尊重。当然,不可用外号作为称呼。最后, 在信末具上自己的姓名时,可写“同学×××”或“同学××”,但切莫在同学前面再加上“你的”或“您的”等词。

书信的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和有利提高双方思想觉悟及品德修养的;应该是交流学习经验和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应该是鼓励对方努力上进的。在学生的通信中,切忌使用暗语和抄录书刊上的那些拨弄情感的词句。

祝贺同学生日或毕业聚会应该有所注意。在一个学生的生命史上,会不断地出现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起点,比如一年一度的生日,或是隔几年一逢的毕业。每当此时,同学们往往会充满激情地回顾往昔和展望未来,同时也往往会相约进行聚会。当组织这类聚会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生日聚会的故事。爱因斯坦早就想尝一尝美味的俄国鱼子酱,他的几位好友决定在他生日那天请他吃一次。爱因斯坦生日那天, 他边就餐边和朋友们探讨科学原理。席间,他一会儿讲牛顿的惯性观点,一会儿又讲马赫的惯性观点,谈得连吃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经朋友们提醒, 他才明白自已早已尝过了鱼子酱,可惜仍不知是什么滋味。这段佳话,如今已成为激励后人在纪念生日之际,仍不忘学业和事业的生动事例。爱因斯坦的这个故事,可能对正要举行上述活动的学生有些启发,它告诉我们,学生生日和毕业聚会最好应以精神交流为主,以学业和事业为重。活动的安排应有激励作用,应能鼓舞同学奋发向上。另外,既然是学生,聚会就要办得具有学生的特点,例如互赠纪念品应该是价廉物美、意义深远的东西。记得曾有位老作家这样说过:“在小学毕业的聚会上,同学送给我一张书签,上面

写着:‘相信你将来一定能当一位成功的作家。’这件小礼物鼓励、鞭策我几十年,至今我还珍藏着,它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明灯。”由此可见,同学间的互赠,一般应体现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精神。即使聚会吃饭, 也决不可大吃大喝,不能酗酒和无节制地狂欢,更不能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学生在凡有同学的家长或亲友在场的时候,出于应有的礼貌,都应该热情地招呼同学的家长或亲友。那么,按照通常的习惯,应该怎样称呼同学的家长或亲友呢?我国古代,出于同一师门下的男女子弟,都按年龄大小而互称师兄、师弟、师姐或师妹。至今,我国仍然有“同学亲如兄弟姐妹”的说法。由此可见,同学之间因属平辈,根据这一点,同学的父母也如自己的父母。再从我国的礼仪习惯来看,是以人大为敬,称己小为谦。所以,我们应称呼同学的父亲为“伯父”、母亲为“伯母”。北方也有称为大伯、大娘的。在上海,同性同学互访时,则一般都随同学称呼对方的父母为“阿爸”、“姆妈”。同学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大妈、婶婶、舅舅、舅母、姑姑、姑夫、姨妈、姨夫、哥哥、嫂子、表姐、表姐夫等,包括其他的亲友邻居也都可以随同学的称呼来称呼;同样,同学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内侄、外甥等,也可以根据同学的称呼来称呼,其中关系特别亲近的,还可直接称其奶名,或称作“小×”;但在写信时,就应在名字后面再加上“弟”、“妹”、“侄”、“甥”等称呼。另外,同学之间相互的称呼也要正确。称同学一般可称“×××同学”,亲切一些可不带姓氏,称其为“××同学”,还可以称为“学友”、“校友”或“好友”等。

同学间串门互访,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好是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许可。先从去别人家串门的同学这方面来说,一般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事事处处关心的。可能家长已为子女安排了某件事,由于子女的“不告而别”, 就会影响家庭活动的开展。另外,家中不见了子女的人影,又不知其去向, 时间长了家长难免会四处寻找,找不到心里就要着急。再说,万一家中发生了要子女本人处理的事,或者有人专程来找子女,而家长却不知其在何方, 那也是件很烦心的事,因此,去同学家串门,一般应该得到家长的许可。再从被访问的同学这方面来说,也有一些情况需要考虑。“不速之客”,这是老少皆知的一句成语。古书和今人都把没有被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称为“不速之客”。有同学来家里串门,被访的同学若事前不征得家长的许可,也不打招呼,那么不能不说也是家里的“不速之客”。俗话说:“百家有百家的事”,即使自己家住房比较宽敞,突然来了客人,往往也会影响甚至打乱全家的生活秩序。有时,自己的父母或哥姐要在家看书、办公,突然来了客人, 会使他们受到干扰;有时,家里家务很忙,或者身体欠佳需要休息⋯⋯在这些情况下,有同学突然闯进门,都是比较尴尬的。如果能事前得到家长的许可,家里有了安排,那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同学间串门互访,事先得到双方家长的许可是应该的。这是子女对家长的关心和敬重,也是对家长应有的礼貌。

学生在要好同学家中留宿,事情虽很普通,但决定时却要慎重,因为如果家长不知道学生的去向,其焦急是可想而知的。可能会到熟人家一户户去找,也可能会急得彻夜不眠。有些家长即使事前知道,往往也会牵肠挂肚地担忧:夜深了不知睡了没有?睡在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能否睡好?⋯⋯再说, 学生留宿在同学家中,也会给别人家带来不便,若同学家住房狭小,多一个人住宿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全家人的休息。若住房宽敞,同学的家长也得为客人准备被褥等物,要多操许多心,弄不好也会睡不安稳。另外, 各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同,学生偶尔在外面留宿,由于习惯的改变,自己也不一定能休息好。由此可见,学生留宿在别人家里,不仅会影响双方家庭的正常生活,对自己和同学也无益。如果是女同学,还有一个“安全”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在要好的同学家中留宿也是不适宜的。异性同学之间就更不应该了。当然,如果遇上较特殊的情况,又是双方家长都事先许可的,那么在要好的同学家中留宿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在同学家留餐,情况比留宿要简单些,但同样也有一些问题应当考虑。“为客三升米,白头又添新。”这是旧时代留下来的一句俗话。它的意思是主人为了招待一个客人,要花上“三升米”的财力和物力,也难免会繁忙劳神,以致使主人又添了新的白发。如今,多数家庭的经济情况虽然都好了,决不会为了“三升米”而忧愁。但留一个客人吃饭,总也不免要破费和费神一番, 要增加同学家长的负担和麻烦。因此,即使在要好的同学家中,随便留餐也是不太相宜的。当然,如果是同学家长强留,若不留餐将会失礼,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应该说,这是属于正常的。

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中间,既有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三种类型的差别,更有其他方面多种多样的差别。一次考试的成绩高低,一次比赛的优劣胜败,往往会在好争的学生中掀起波澜。优胜者在同学间的地位升高,劣败者则易产生难以言说的情绪,或者说“不服气”。“不服气”的心理可表现为好胜心、自尊心和嫉妒心。这次你领先,下次我超过你,公平竞争,是谓好胜心;落后于人时,除不服气外还对自己自责、自愧,觉得“没面子”,不放弃赶上去的努力,是谓自尊心;对他人的成就不称赞,反而说风凉话,或玩一点花样打击对方,最好对方遇到困难而自己感到一种快感, 这就叫嫉妒心。从同学间的交际关系来看,若互相嫉妒,犹如刺猬,当然不可能很好相处,捕风捉影,背地里说三道四,以及种种有碍同学关系的事, 就更加不好。

如果真为同学着想,就应该坦诚相待,指出错误的危害性,以情动人。对方一时不能接受,意识不到,可以多谈几次,不要急于报告教师。自己尽了力而实在必须请家长和教师来帮助,也应慎重,方式得当,不要让对方觉得是被“出卖”,那样不但不能起好的效果,反而会从此关系破裂。同学的缺点属于小花小草,无关原则、大局,两人之间提出,解决就行了,姑且存而不说也行,没必要告诉第三者,切忌打“小报告”。

朋友交往相处,免不了要开玩笑,适当地开玩笑,可以增添生活情趣, 活跃气氛,笑一笑十年少嘛。但物有其度,过之就会失当。所以开玩笑也要注意:一是不宜不看对象,对性格气质、年龄不同的人,对熟悉与陌生人, 对男女老少,开的玩笑应有区别。二不宜不看时机,在别人遇到不幸或烦恼时,情绪一般比较低沉,不宜乱开玩笑。三是开玩笑不宜不分场合。如在比较严肃、悲哀的场所和学习、工作时不宜开玩笑。四是不宜不掌握分寸,开玩笑应适可而止,不要动手动脚。五开玩笑不宜不尊重人格,开玩笑应以尊重人格、健康文明为本,注意内容高雅,用语礼貌、区别轻重,不拿别人的短处和生理缺陷当笑料并要善于察颜观色,若对方高兴,大家可开开玩笑; 若对方不快,沉默,则要尽快收回,免得自讨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