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被称为唐宫第一舞人。
她善《剑器舞》,舞姿惊动天下;相传剑击之术也是一绝。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其盖世技艺极负盛名。
公孙大娘是唐代见于记载中,既活跃于民间,又闻名于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唐玄宗时,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和宫外供奉中,可谓高手云集,但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独步当时。
唐代诗人郑嵎在《津阳门诗》中,描写唐玄宗生日千秋节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说“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据《明皇杂录》记载,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长舞多套《剑器舞》,能舞《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等,“皆冠绝于时。”
《西河剑器浑脱》是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的一部舞蹈。裴旻舞剑被誉为唐代“三绝”之一。公孙大娘擅长的《裴将军满堂势》,是吸收了裴旻剑舞的猛励气势和某些特技,编创而成了富有特色的“满堂势”舞蹈。
“满堂势”是一种地位调度很大,舞时充满整个表演场地,动作豪迈、矫健、灵活,技巧艰深的舞蹈。其道具是剑,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西河剑器浑脱》中的“西河剑器”,可能是一种具有特定地方色彩的剑舞。西河在史上有二,一在今甘肃西北部;一在今河南安阳东南。“西河剑器”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某一西河地区的民间舞蹈和武术。
而“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风俗性舞蹈。“剑器”与“浑脱”本是两种不同民族的传统乐舞,所谓《西河剑器浑脱》,应该是两种乐舞相互吸收融合而成的。
据宋代精于乐律的陈旸在《乐书》中记载:“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唐天后末年,剑气(器)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以臣犯君……”可见这两种调式不同的乐曲糅合在一起,是公孙大娘在当时个大胆的创新。
“诗圣”杜甫在少年时代也曾观看过公孙之舞。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
杜甫曾有诗《剑器行》,把公孙大娘的舞蹈描写得绘声绘色:“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气势。
杜甫诗中所描写的,正是公孙氏舞《剑器浑脱》的情景。这次表演深深地留在幼年杜甫的心中,使他终生难忘,成为他老年时写这不朽诗篇的生活依据。
公孙大娘善舞剑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触发灵人的感。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虽然早已失传,可是“剑舞”这种舞蹈形式却流传至今,戏曲中优美雄健的“剑舞”和民间武术里多种多样的剑术,都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剑舞的优秀传统,才使它具有今天这样高度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
目前,“剑舞”有“站剑”、“行剑”之分。“站剑”要求舞姿造型富有雕塑感,动作快捷有力,准确利落。而“行剑”则要求舞蹈动作匀称,如行云流水。
“剑舞”还有单剑舞和双剑舞之分。在剑柄上拴有“剑穗”,以能够显示舞者的舞剑技能。
剑舞的基本动作有:点、刺、挑、劈、撩、格等。舞者表演时,其手、眼、身、法、步与剑器舞动相互配合,并注重“眼神”的运用,展现其刚柔相济、英姿豪爽的舞姿线条。
作为一代宫廷舞女,公孙大娘能够从温柔美中走出一条阳刚之路,这需要极大的探索与勇气。这种探索精神跨越时空,通过张旭的书法和杜甫的诗文走到今天,公孙大娘不会寂寞,现代人也会从中获得很多教益。
[旁注]
梨园 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等。
教坊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也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代已废。
宜春院 唐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庾信《春赋》中有“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楼里做春衣。”可见“宜春院”之类的名称可能六朝时候已经有了。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裴旻 唐开元间人。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唐文宗时,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和“剑圣”。裴并以善射著名。据说他任北平守时,北平多虎,他一天射虎31只。
[阅读链接]
公孙大娘曾经借鉴裴旻剑舞的特技,来编创自己的舞蹈。
裴旻曾经请名画家吴道子作画,以度亡母。吴道子让裴旻舞剑,以助作画。
裴旻立即脱去孝服,欣然起舞,舞中有极精彩的特技表演:他突然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随后,剑像一道电光一样从空中投射下来,裴旻手执剑鞘接剑,剑准确地插入鞘中。数千观众惊叹不已。
吴道子奋笔作画,当即而成。其实飞剑入鞘并非文人的夸张。通过刻苦练习,这种高难的技巧是可以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