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工艺家蒋少游

蒋少游(?~501年),生于北魏博昌,即今山东省滨州。北朝魏有名的建筑家、书法家、画家和雕塑家。

蒋少游一生志趣所在,是对艺术竭尽全力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品德。他在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蒋少游原籍在山东,原属于南朝刘宋朝管辖,后来被北朝魏攻占,北魏把掳掠的南朝民户强行迁徙于北魏的京都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置平齐郡进行统治。

蒋少游便是作为“平齐户”被迫迁徙于平城的。由于他“性机巧,颇能画刻,有文思”,得到文明皇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的重视。

491年,孝文帝派遣蒋少游以访问副使的身份出访南朝齐国,肩负着秘绘南朝齐国宫殿形制的任务。在那里,蒋少游偷偷地观摩建康城宫殿房屋的建筑样式,默察强记,背临画成。回国后,他凭记忆把建康城的布局样式绘了出来。

两年后,孝文帝到洛阳视察了荒废已久的魏晋故宫遗址,然后下令重建洛阳。据史书记载,蒋少游“为太极殿立模范”,是太极殿及北魏皇宫的总设计师。

时任将作大匠的蒋少游模仿中原传统文化设计,营建北魏都城,用平城及建康城样式构造了洛阳新城的框架,大规模地用于洛阳新城的建设中。

从495年开始至宣武帝时,通过对洛阳新城的建设,蒋少游将南、北建筑风格进行糅合,终于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是以汉魏洛阳旧城为基础,开展改造重建工作的。因其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故采取了渡洛河向南发展的方案。因而城市重心随之南移,把宫城集中设在内城中央微偏西北处。

北魏洛阳城运用传统以宫为中心的布局,克服了汉魏南北宫制缺点。按“左祖右社”之制和通过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干道的办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并拉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城市大结构作为全城规划布局的基础。

北魏洛阳城成功地继承了我国前期封建城市宫、城、廓三者层层环套的配置形制,以及城、廓分工的规划布局传统。城为政治中心,以宫为主,结合布置官署衙门等政治性功区。

廓为经济中心,以市为主,合理布局手工作坊、服务行业区等经济分区,以及工商业者居住区和其他居住区。城与廓面积比例为1:5。

城市居住区基本遵循按职业、阶层组织聚居的体制,但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职业要求,并不十分强调礼制等级与方位尊卑等礼治秩序。

郭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仍采取封闭形制,四周筑里垣,临街设里门,里内住户出入均经里门,不得临街开门。

北魏洛阳城整体设计仍采用方格网系统布置各类分区,合理控制城市用地以及协调城市各主要部分的比例关系。并在重建中合理利用了一些遗留的物质手段,既可收到建设上的事半功倍之效,又有助于保持城市传统格调,譬如利用旧城垣,维持“九六城”传统形制。

北魏洛阳城利用旧的建设基础是本着现实要求考虑的,因此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没有墨守成规。譬如,洛都外廓城的三市规划,其性质、规模,以及相互配合等方面,较之前代都有了新发展。

北魏洛阳城是我国封建中期城市设计的无比杰作。北魏洛阳城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鲜卑族汉化,以及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蒋少游功不可没!

495年,孝文帝推行“易服”改革措施,蒋少游主持制订了朝中冠冕制度,并设计了褒衣博带样式,其后,魏孝文帝的服制改革,使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得以长久流行。

不仅北魏辖地流行褒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据考证,地处国都附近的云冈石窟的佛像也雕上了汉服。佛像也随着孝文帝汉化了。

孝文帝的“易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北融合,而蒋少游是褒衣博带服装样式的设计创制者,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的流行发展,在这一历史性的南北大融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褒衣博带样式成为我国古代儒生的装束。

蒋少游不仅是洛阳建筑中有名的工程学家,“以巧思称”,对于当时其他方面的工艺美术设计,也体现了他不凡的才能。

他曾经进行了设计营造太庙太极殿、华林池沼、改造金墉门楼等重大活动,并兼工程总指挥。他修造了规模豪华的船只,提高了当时北魏造船业的水平。

他还主持建造了“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的静轮天宫,高20余丈的白台,高达数百尺的九层佛塔,以及“楼观出云”“重楼起雾”的高级住宅。

这些建筑中的雕塑和绘画,都具有一定的工程难度和工艺水平。而蒋少游素以“善画人物及雕刻”著称,又身兼将作大匠,就完全有可能领导或参与这些建筑或雕塑工程,并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可惜历代资料记载简略,很难以洞察其具体情况。

蒋少游在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证明他是个全才型艺术家。不仅有助于当时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旁注]

将作大匠 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

左祖右社 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里坊 古代城市里面的居民区。“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里坊”就是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儒生 在上古时代儒生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至孔子时,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文明皇太后冯氏(442年~490年),长乐信都,即今河北省冀县,属北燕皇族。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借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等,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阅读链接]

蒋少游作为副使访问南齐带有特殊使命,但他瞒得了别人,瞒不住他的舅舅。

他舅舅崔元祖是南齐大臣,向齐武帝报告说:“我这外甥,有鲁班一样的本事,他这次南来,真实目的怕是剽窃宫阙筑造范式。请陛下扣下他,别让他回北方了。”

齐武帝认为就这样随便看看,不相信能把那么宏大复杂的建筑看走了,因此未加理睬。

蒋少游默默观察,暗暗记忆,竟将南齐宫阙楷式连同建康城布局烂熟于心。后来在重建洛阳城新都时,蒋少游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