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或785年),字清臣,封爵鲁郡公,人称“颜鲁公”。生于唐代京兆万年,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代中期杰出的书法家。
他所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其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吸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这就是“颜体”楷书。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为后世立则。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颜体”出现后,汉字的楷体字体在结构形态及书写外观上,便有了固定的字体形态。
一代宗师颜真卿,传世碑刻、拓本和真迹有70余种之多,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稀世珍品。下面我们从《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祭侄文稿》这三幅作品来看看颜真卿的书法特色。
《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此碑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为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
该碑用笔多用中锋,起笔和收笔有明显的顿按。转折变化较多,主要有提笔耸肩顿挫和按笔削肩暗转之法,有方有圆,方圆兼施,具有唐楷“尚法”的典型特征。
该碑字体笔画间的宽窄收放对比较欧、柳书体要小,主笔相对收敛,短笔相对放长,因此中宫显得较为疏朗,外部笔画也较规整,较欧、柳书体略显内松外紧、字势宽绰、雄浑平稳。
该碑中的点运用灵活,引带顾盼;各笔画间时有露锋映带,连贯照应,正斜相生;一些主竖故意偏离中线,而靠长横的斜势及长的“力臂”和重的“垂尾”获取平衡,使稳活相生,奇趣顿增。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后人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
它的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
《祭侄文稿》实为颜真卿行书妙品之一。从章法上看,此稿的字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同时以枯笔连擦写数字。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从线条上看,此稿点画飞动,多连笔之势,体态就势变异,奇妙无穷,焕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情绪的波动成为控制这件作品节奏的支点。这便是书法创作中的“忘情”。
有的史学家在说到唐书时,认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事实上,在深度上,“颜体”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代晚期的柳公权得“颜体”精髓,而使唐代楷书书法艺术达到另一高度。宋代四大书家的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都深受颜书的影响;宋代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后,在印刷体中多采用“颜体”,宋时刻本的字体多仿“颜体”。明清的许多书家以学“颜体”为入门者不在少数直至今日,“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影响了几乎所有后代书家,这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颜体”成为一面楷书书法艺术的旗帜,他的影响之广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因为“颜体”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初写“颜体”的人要比写“王体”的多。
[旁注]
篆籀 我国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书体的称谓。“籀”特指籀文,出现在周宣王时期。秦灭六国,统一文字,李斯作小篆。他所作《仓颉篇》,及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都是小篆字体。
褚遂良 字登善。钱塘,即今浙江省杭州人,也说明翟,即今河南省禹州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北宋时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省眉山市。北宋时期的全才人物。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原籍福建省。北宋政治家和书法家。“宋四家”之一。谥“忠”。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阅读链接]
颜真卿一向喜欢结交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湖州与张志和的结识,历来被传为佳话。张志和学问渊博,曾经做过官,后来隐居江湖。
有一次,颜真卿请好友张志和到家里来做客。两人讨论书法时,颜真卿拿了一卷绢请他作画,张志和提起笔来就为好友画好了一幅山水画。
颜真卿看到张志和坐的渔船又小又破,就替他换了一条新的。张志和回去后,颜真卿很想念他,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他的事迹,还劝勉他不要隐居,应该出来好好干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