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生于晋代山东琅琊,即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也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其书法的章法、结构、笔法为后世效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大约六七岁开始学书,在表姑卫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钟繇的楷书。后来于楷书之外,博涉群家,广泛临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羲之书法意境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徜徉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王羲之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他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王羲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其书法精致,美轮美奂,极富有美的观赏,后人评说:“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最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在大都市会稽举行兰亭盛会,商议国家大事,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再加上作者高超的书法水平,使《兰亭集序》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是中华书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杰作,全文共28行,324个字,苍劲飘逸,其后千余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美妙的作品。
其字体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20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王羲之将人、笔、纸、墨融于一体,驾轻就熟、出神入化,登峰造极,臻于完美。
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兰亭序》揭开了我国书法发展史新的一页,树立了新的审美典范,历代学书以为必修之业。后世大家莫不宗法,从中吸取了无尽的灵乳。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收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集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集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说:“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20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1600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都想深入王羲之的堂奥。因此可以说,《兰亭集序》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千年迷宫。
除《兰亭集序》外,王羲之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我国台湾收藏。其中,《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即稀有之意。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旁注]
玄理 指魏晋玄学所阐释的哲理。玄学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这一思潮使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飘逸自然的特殊作用,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
临摹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
会稽 即今浙江省绍兴。是夏宋皇城,华夏第一圣都和历史上的大都会。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约公元前2070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我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章法 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也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钩填本 钩填本是书法初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为的是让初学者在笔法上适应相关的线条走势,但是由于间架是给定的,因此并不能锻炼对结构的把握能力。其主要是用红线钩出线条,让初学者填墨进去。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小圣”。
卫夫人(272年~349年),名铄,字茂猗。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晋代书法家。师承钟繇,妙传其法。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代表作品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陇西成纪人。唐朝第二位皇帝,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天可汗”,庙号太宗。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阅读链接]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
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