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文艺界刮起了一阵狂风恶浪。
1936 年 2 月,《真理报》发表题为《喧噪代替了音乐》的文章,针对青
年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①的著名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作了毁灭性的批判。文中写道:
“这种音乐令人难以捉摸⋯⋯唱歌被喊叫所代替”,“它是故意做得‘颠倒凌乱’”,“苏联音乐中,这种倾向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小资产阶级的‘革新’,结果是脱离真正的艺术,脱离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文学。歌剧作者借用了爵士音乐中那些歇斯底里、痉挛、癫痫的东西。”
与此同时,文章还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一贯追求艺术创新的梅耶荷德: “⋯⋯形式主义的艺术,一般都排斥戏剧中的质朴、现实主义、形象的
明确性和语言的自然。这是‘梅耶荷德作风’的最不良特征,变本加厉地在歌剧和音乐创作中的反映。”
梅耶荷德的名字,成了“形式主义”的同义语。
而在这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却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的称号。
一时间,“现实主义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形式主义者”梅耶荷德“相对立”的神话,被炒得沸沸扬扬。
事实上,他们真的是“相对立”的吗?
早在 1934 年,梅耶荷德的最有天才的学生爱森斯坦,就针对自己的两位师长的学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简单解释是,演员必须具有他所扮演者的感情;对梅耶荷德方法的简单解释是,演员必须具有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的知识。
“我们必须从每个学派吸取精华。⋯⋯必须使演员既发展梅耶荷德的要素,也发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要素。所有演员都应该具有这两种技巧。
“然而,这两个学派中的任何一派都是片面的,没有考虑到彼此所特有的要素。强调动作的梅耶荷德派,应当激起相应的感情,那就是用动作来引起感情。⋯⋯
“现在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综合学派,它必须体现感情与动作的自然结合。这一整体,是和两个对立面结合成综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相联系的。”被人为地搞得十分复杂的两派问题,就给这个年轻人轻而易举地解决
了。
其实,连两位当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自己,对所谓“对立”之说也感到莫名其妙。
还在 1931 年,一位戏剧家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选谁作他的继承人的问题时,他就不假思索地回答:
“梅耶荷德!”
梅耶荷德受到公开批判后,又有人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优秀的戏剧导演是谁时,他又一次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知道的惟一导演,就是梅耶荷德!” 而梅耶荷德在 1935 年也曾说过:
“断定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对立的说法是不对的。这种生硬的一成不变的提法很不正确。无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是梅耶荷德,都不是已经定型的、不会变化的。他们两人都处于不停的发展进步之中。”
尔后,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比才①的歌剧《卡门》,受到评论界的攻
①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著名作曲家,卫国战争期间以《列宁格勒交响曲》而驰名。
① 比才(1838—1875)法国著名作曲家。
击时,梅耶荷德为之热烈地辩护道: “应该向这位大师学习!他那些高明的舞台调度是多么丰富多彩!⋯⋯” 他们两人都竭尽全力去驱除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的神话。然而不幸的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神话却变得越来越强加于人了。两个人都感到痛苦与迷惑。
梅耶荷德从自己的寓所——勃留索夫胡同十二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寓所——里昂特耶夫大街六号,可以说近在咫尺。他慢慢散步,只需十分钟就能走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家。但长期以来,这个短短的距离始终不可逾越。
直到 1937 年夏天,梅耶荷德才下决心迈出这困难的一步。他到里昂特耶夫大街拜会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大师作了三个小时的长谈。
梅耶荷德对这次长谈的结果作了如下的阐述: “我们是两个相互补充的体系。康斯坦丁·谢尔盖维奇从自己的体系中,
剔除了不少来自梅宁根剧团的东西。我在自己的体系里,也吸取了不少在我从事戏剧活动开始时拒绝了的、没有从康斯坦丁·谢尔盖维奇那儿学到的东西⋯⋯我们两人在一起谈了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里我们弄清楚了,在我们两人之间,不存在原则性的重大分歧;我们这两个体系,是能够找到一致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