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年表

1863 年

1 月 18 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阿列克赛耶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生于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同年举家迁往红门花园大街寓所。

1869 年 6 岁

9 月 5 日为庆祝母亲生日,在家庭女教师斯诺波娃导演下,同哥哥和两个妹妹,于莫斯科近郊的留比莫夫卡庄园别墅的厢房里,演出童话剧

《一年四季》。康斯坦丁扮演冬季,因把树枝扔进火中而酿成火灾。1870 年左右 约 7 岁

父母聘请了各科的家庭教师,让子女受教育。

父母组织家庭戏剧演出,分别扮演男女主角,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去观赏各种演出。

1875 年 12 岁

进入莫斯科普克罗夫卡第四模范中学读书。1877 年 14 岁

9 月 5 日,为庆祝母亲生日,在留比莫夫卡庄园厢房原址,新修建的小剧院里,与兄弟姐妹及朋友组成“阿列克赛耶夫剧团”,演出四个话剧,在《老数学家》和《一杯茶》中扮演角色。

1878 年 15 岁

转入拉札列夫东方语言学院附属中学读书。1881 年 18 岁

3 月音乐家尼古拉·鲁宾斯坦逝世。康斯坦丁受委托帮助主持葬礼。到父亲的工厂当职员。

1883 年左右 约 20 岁

父亲将红门花园大街住宅的大厅改建成为剧场。1885 年 22 岁

1 月 25 日,第一次采用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参加业余演出。夏秋两季没有休假,每天下班后,在寓所门厅大镜子前,针对自身

的缺陷进行形体训练和朗诵训练。

11 月,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理事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主任。

1886 年 23 岁

2 月 18 日,演出法国喜歌剧《莉莉》,获得成功,使他向话剧接近了一步。

1888 年 25 岁

2 月 29 日,与莉琳娜分别扮演克雷洛夫的《天之骄子》中的男女主角。

  1. 月 8 日,与友人创建莫斯科艺术文学协会。

  2. 月 8

    日,参加艺术文学协会第一次戏剧公演,演出普希金的《吝骑士》和莫里哀的《乔治·唐丹》。

12 月 11 日参加演出《苦命》。

1889 年 26 岁

1 月 15 日,参加演出普希金的《石客》。

4 月 23 日,与莉琳娜分别扮演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中的男女主角。

7 月 5 日,同莉琳娜举行婚礼,然后外出度蜜月。

1890 年 27 岁

德国宫廷梅宁根剧团来莫斯科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场场不放过,深受该剧团“独裁导演”思想的影响。

1891 年 28 岁

2 月 8 日,第一次独立执导演出列夫·托尔斯泰的《教育的果实》, 并扮演角色。

11 月 14 日,执导演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斯切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并扮演角色。

1892 年 29 岁

1 月,父亲逝世。

1893 年 30 岁

10 月 31 日,艺术文学协会会员同小剧院著名演员联袂演出丹钦柯的

《幸运儿》。职业演员的良好素质使他深受教育。1894 年 31 岁

秋天,结识列夫·托尔斯泰,商讨演出其剧本《黑暗的势力》。1895 年 32 岁

4 月 10 日,首次演出契诃夫的剧本《蠢货》。

1896 年 33 岁

1 月 19 日,第一次执导演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并扮演主角。

1897 年 34 岁

6 月 22 日至 23 日,与丹钦柯会晤,进行了十八个小时关于建立新型剧院的商谈。

12 月 17 日,执导演出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并扮演角色。

1898 年 35 岁

1 月 27 日,执导演出霍普特曼的神话剧《沉钟》,并扮演角色。获得成功。

6 月 14 日,与丹钦柯共同领导的莫斯科艺术大众剧院(后改名莫斯科艺术剧院),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希金诺村开幕。

夏天,艺术剧院在普希金诺排演阿·托尔斯泰的《沙皇费多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哥尔多尼的《女店主》和契诃夫的《海鸥》。

秋天,剧院全体成员返回莫斯科。

10 月 14 日,艺术剧院开幕,演出《沙皇费多尔》。

  1. 月 19 日,参加演出《沉钟》。

  2. 月 4 日,参加演出《作威作福的人们》。

  3. 月 2 日,参加演出《女店主》。

12 月 7 日,与丹钦柯共同执导演出《海鸥》并扮演主角,大获成功, 为莫斯科艺术剧院奠定基础。

1899 年 36 岁

10 月 26 日,与丹钦柯共同执导演出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并扮演主角,大获成功。

1900 年 37 岁

4 月,莫斯科艺术剧院到克里米亚的滨海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和雅尔达演出。高尔基正在雅尔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一次见到他。高尔基答应为莫斯科艺术剧院写剧本。

  1. 月 24

    日,演出奥斯特罗夫斯基的神话剧《白雪公主》,展示了他的导演天才。

  2. 月 24 日,演出易卜生的《斯多克芒医生》(原名《国民公敌》),

    扮演主角,展示了他的表演才能。

1901 年 38 岁

1 月 31 日,与丹钦柯共同执导演出契诃夫的《三姐妹》,并扮演主角,进一步提高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契诃夫式的演员与导演的荣誉。

1902 年 39 岁

夏天,艺术剧院股东之一、大企业家莫洛佐夫出资在卡梅尔格尔街修建一座最新式的现代化剧院。

  1. 月 5 日,在新建剧院公演列夫·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扮演角色。

  2. 月 18

    日,演出高尔基的《在底层》,扮演主角,获得巨大成功。艺术剧院主要演员梅耶荷德离开剧院。

1903 年 40 岁

10 月,收到契诃夫的剧本《樱桃园》手稿,对其评价极高,认为该剧本“无懈可击”。

1904 年 41 岁

1 月 17 日,为庆祝契诃夫 44 岁生日和他的文学活动 25 周年,首场演出与丹钦柯共同执导的《樱桃园》,并扮演主角。

7 月初,母亲患病,陪母亲到法国疗养。

7 月 15 日,契诃夫在德国病逝。

10 月,母亲病逝,因剧院排戏而没参加葬礼。

1905 年 42 岁

梅耶荷德回莫斯科艺术剧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共同创建戏剧研究所。

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

莫洛佐夫在法国尼斯自杀身亡。1906 年 43 岁

  1. 月 26 日,莫斯科艺术剧院出国巡回演出。

夏天,在芬兰波罗的海畔度假,总结自己 20 年来的艺术活动。

1907 年 44 岁

  1. 月 8

    日,执导演出《生活的戏剧》,并扮演角色,第一次把自己探讨的内部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1908 年 45 岁

在与助手苏列尔日茨基试验梅特林克的《青鸟》的一剧新的舞台设计手法时,发现了著名的“黑丝绒原理”。

  1. 月,去法国诺曼底拜访梅特林克。

夏天,观赏来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演出。

  1. 月,应邀代表莫斯科艺术剧院到德国巴登威勒参加契诃夫纪念碑揭

幕式,并发表演讲。

9 月 30 日,执导演出《青鸟》。

秋天,英国著名戏剧导演克雷,应莫斯科艺术剧院邀请来执导排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909 年 46 岁

执导排演屠格涅夫的《村居一月》,并扮演主角,作为第一次运用“体系”的实验。

12 月 9 日,《村居一月》演出成功。

1910 年 47 岁

3 月 11 日,演出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扮演主角,获得轰动性成功,被评论界誉为是“伟大的演员”。

8 月,在高加索度假期间患严重的伤寒病。

11 月 7 日,列夫·托尔斯泰逝世。噩耗传来,使大病初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悲痛万分。

1911 年 48 岁

2 月,去意大利卡普利岛休养,会见高尔基,高尔基建议创办一个即兴演出的剧院。

夏天,和妻子儿女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休假,遇到著名戏剧评论家埃夫罗斯和他的妻子——小剧院著名女演员斯米尔诺娃。与埃夫罗斯畅谈他的“体系”,帮助斯米尔诺娃研究她将扮演的角色——麦克白夫人。

1912 年 49 岁

筹备建立研究所(后称“第一研究所”)用以实验其“体系”。10 月,高尔基再次来信建议创办即兴演出的剧院。

1913 年 50 岁

1 月,第一研究所开幕。

1 月 15 日,研究所演出《希望号的沉没》。

1914 年 51 岁

夏天,与莉琳娜在奥地利疗养地马里昂巴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度成为德国俘虏。

战争使莫斯科艺术剧院产生剧目危机,选择排演普希金的三个小型悲剧——《石客》《瘟疫期中的宴会》《莫扎特和萨利耶里》。

9 月,研究所演出由苏列尔日茨基导演、根据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的

《炉边蟋蟀》。这个剧体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的精神。1915 年 52 岁

3 月 26 日,执导演出《瘟疫期中的宴会》《莫扎特和萨利耶里》, 并扮演后一剧的主角。

继续探讨研究“体系”,发现了把所有元素紧密连结起来的元素—

—“贯串动作”。1916 年 53 岁

战争的延续造成莫斯科艺术剧院工作的巨大困难,大多数演员都有应征入伍的可能。

1917 年 54 岁

排演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斯切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与丹钦柯共同执导,并扮演主角,因同丹钦柯意见不一致,被丹钦柯取消

演出资格,不仅使二人关系破裂,而且大大伤害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信心,从此不再演新角色。

10 月 25 日,十月革命爆发。

1918 年 55 岁

革命胜利初期,物质生活艰难。

莫斯科大剧院与莫斯科艺术剧院联合组成歌剧研究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领导人,他作着将“体系”运用到歌剧中的实验。

1919 年 56 岁

6 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克尼碧尔和卡恰洛夫为首的演员到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演出,被邓尼金军队隔断不能回莫斯科。莫斯科艺术剧院少了一半演员,工作更加困难。

20 年代初 约 57 岁

政府将莫斯科里昂特耶夫大街的一所大房子赠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对如此贵重的馈赠不忍接受,将二层让给歌剧研究所使用。

1921 年 58 岁

  1. 月 1

    日,梅耶荷德与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合作,上演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剧《宗教滑稽剧》,充满创新精神,引起文艺界的争论。

  2. 月 9 日,在歌剧研究所举行介绍李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晚会。

  3. 月 14 日,在歌剧研究所举行介绍普希金创作晚会。

  4. 月 2 日,在歌剧研究所执导演出马斯奈的歌剧《维特》。

1922 年 59 岁

6 月 15 日,在歌剧研究所与任研究所教师的妹妹季娜共同导演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

9 月 14 日,莫斯科艺术剧院出国演出。

1923 年 60 岁

3 月,接受美国某出版公司建议开始撰写总结舞台生涯的著作——

《我的艺术生活》。1924 年 61 岁

5 月,《我的艺术生活》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秋季,莫斯科艺术剧院回国。

1925 年 62 岁

开始撰写《演员自我修养》。1926 年 63 岁

1 月 23 日,执导演出奥斯特罗夫斯基的《炽热的心》,是冲出莫斯科艺术剧院“契诃夫传统”的标志。

4 月 25 日,梅耶荷德剧院成立五周年,出任纪念委员会委员。

夏天,《我的艺术生活》俄文修订本在莫斯科出版。歌剧研究所改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院”。

1928 年 65 岁

10 月 27 日,莫斯科艺术剧院建立 30 周年,举行纪念大会,在会上发表演说。

10 月 28 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建院 30 周年纪念演出中,扮演《三姐妹》中的韦世宁一角,演出时心脏病发作,但仍坚持演完。从此不得不停止工作,在家养病。

1929 年 66 岁

在法国尼斯附近养病。1930 年 67 岁

秋天,健康状况好转,回莫斯科恢复排戏工作与撰写书稿。1932 年 69 岁

莫斯科艺术剧院正式命名为“高尔基莫斯科艺术剧院”。苏联党和政府授予他“共和国人民演员”称号。

1933 年 70 岁

  1. 月 18

    日,七十寿辰,苏联党和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夏天,到法国疗养,继续写作。

1934 年 71 岁

秋天,回莫斯科。

成立歌剧研究所,在所里授课。1935 年 72 岁

  1. 月,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访苏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柯、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出任“梅兰芳招待委员会”委员。观看梅兰芳演出后,与梅兰芳、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举行座谈,进行艺术交流。被国际戏剧界称之为“三大演剧体系代表人物的盛会”。

1936 年 73 岁

2 月,《真理报》发表文章,批判肖斯塔科维奇和梅耶荷德为“形式主义”。文艺界气氛紧张。

春夏之交,多次发病。

苏联党和政府授予他“苏联人民演员”称号。6 月 18 日,高尔基逝世。

1937 年 74 岁

夏天,梅耶荷德来拜访,二人进行了长谈,达到共识:他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重大分歧,是两个可以相互补充的体系。

12 月,《真理报》发表文章,批判梅耶荷德剧院为“异己的剧院”。给梅耶荷德打电话,鼓励他振作起来。

1938 年 75 岁

1 月 7 日,梅耶荷德剧院被勒令关闭。

  1. 月 18

    日,七十五岁寿辰,苏联党和政府授予列宁勋章,里昂特耶夫大街改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街”。

  2. 月,在寓所大厅执导排演莫里哀的《伪君子》,这是实验性质的排演,作为掌握“形体动作方法”的一种作业。

  1. 月,任命梅耶荷德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院导演。

  2. 月,看到《演员自我修养》一书的清样,激动异常。勉强口述《演员创造角色》,但自知这部著作将无法完成。夏季气候奇热,病情加重,

    常常处于昏迷状态。

8 月 7 日,逝世。

安葬在新圣母修道院公墓。1939 年

12 月 4 日,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伪君子》,作为对大师的最好纪念。

参考书目

  1. 《我的艺术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瞿白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英)戴维·马加尔沙克著,李士钊、田君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金集》1-6 卷,郑雪来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1986。

  1. 《梅耶荷德传》,(苏)鲁德尼茨基著,童道明郝一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2. 《文艺·戏剧·生活》,丹钦柯著,焦菊隐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

  1. 《契诃夫传》,龙飞孔延庚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1-8 卷,莫斯科国立艺术出版社,

1954-1959。

  1. 《艺术遗产》第一卷,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5 年。

  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郑雪来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4-1959。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苏)苏丽娜著,中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