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的认识

《墨经》定义“动,或(域)徙也。”“止,或(域)久也。”表明运动是位置的变化,静止是物体在一位置上处有一段时间。东汉《尚书纬·考灵曜》中精彩记载着:“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说明运动的相对性,这比伽利略的思想要早 1500 年左右。东汉王充(27—约 97)《论衡》中的《说日篇》指出:“天行已疾,去人高远,视之若迟,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何以验之? 乘船江海之中,顺风而驱,近岸则行疾,远岸则行迟,船行一实也,或疾或迟,远近之视,使之然也。”表明物体真实运动与视运动的快慢有很大

的差别。并提出了类似于“速率”的概念,当时用“舒疾”表示。《论衡》中的“状留篇”中记载了:“是故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何者? 大石重而沙石轻也。”“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任重,其取进疾速,难矣!”表明物体运动快慢与物体本身重量的关系。

《考工记》中记载了:“马力已竭,■(zhō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意思说,马拉车时,马已停下来,不再对车施拉力,但车辕还能继续前进

一段路。表明当时对惯性已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