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 20℃时,100 克水里最多能溶解 36 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 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 克。又如,在 20℃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7.4 克, 那就表示在 20℃时,100 克水中溶解 7.4 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 10

克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 1 克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1 克

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0.01 克的,叫难溶物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例如,在 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 0.0013 克,所以,常把碳酸钙叫做“不溶”物质。由此可见,所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

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见表 2-

1。

表 2-1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用同样方法,也可以画出其它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2-1)。

利用溶解度曲线,也可以求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例如,氯化铵在 10℃的溶解度约是 33 克;在 80℃的溶解度约是 66 克。氯化钠在 10℃ 的溶解度约是 36 克;在 80℃约是 38 克。

我们在比较了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后知道,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图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