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大家都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

[实验 2-2]在各盛有 10 毫升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实验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的),在一定量的水里(实验中用的是 10 毫升),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让我们观察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 2-3]给[实验 2-2]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我们看到,在温度升高时,原来不能再溶解的硝酸钾又能继续溶解了, 在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的了。

[实验 2-4]给[实验 2-2]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少量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实验告诉我们,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水时,原来不能溶解的氯化钠固体又能继续溶解了,溶液又变成不饱和了。

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应该注意的是,“浓”、“稀”只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而与溶液是否饱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验 2-5] 在各盛有 10 毫升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 2 克氯化钠和 0.1 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室温下,2 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在 10 毫升水中了,得到均一、透明的溶液。此溶液虽然是不饱和溶液,但由于含溶质较多,它是浓溶液。在另一试管内,0.1 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经充分振荡并静置后,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这时,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是熟石灰的

饱和溶液,但此溶液里所含的溶质很少,它是稀溶液。

这个实验说明了,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当然,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