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治世盛景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秦汉帝国与隋唐帝国的终始,间隔1100余年。期间延续较长的王朝,都会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出现一次“治世”。作为封建盛世的典范,它们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特征:百姓富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武功强大,疆域辽阔;文治兴盛,文化繁荣。

这些现象以惊人相似的面貌在不同时期显现,如果从“一般”的角度予以审视与考察,不难从中发现某种“必然”的东西。事实上,荣辱皆因统治者之手而生!

西汉文景治世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灭的教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文帝和汉景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一次,汉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汉文帝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判处此人罚4两金。汉文帝要求处死。

张释之向汉文帝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订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汉文帝最后表示廷尉做得对。

汉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改革刑制。这一刑制的改革,在我国法制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我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

这一改革,为刑制向新笞、杖、徙、流、死这一“五刑”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符信,也就是凭证,方可放行。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从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汉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13年还全部免去田租。

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另外,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3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公元前168年,号称“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错向汉文帝建议入粟拜爵,并在其《论贵粟疏》中宣传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汉文帝时期充实国力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而晁错的《论贵粟疏》也被后世广为传诵。

由于汉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的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多了。我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汉文帝的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汉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汉景帝执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他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汉景帝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汉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3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汉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汉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汉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汉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汉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

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

据说,汉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主持加冠,临终前,对刘彻说:“一个人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

汉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汉景帝太累了,去世时仅仅48岁。

汉文帝和汉景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步,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旁注]

李广 生于陇西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西汉时期名将,骁骑将军。历经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曾经参与平定七国的叛乱,勇夺军旗,战功显赫。匈奴畏服,称之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文翁 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纪念文翁,庐江县建乡贤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刘彻 幼名刘彘。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朝第五代皇帝,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刘恒,汉高祖中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汉代第五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霸陵。信奉黄老之学,在位时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开创“文景之治”。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颍川,即今河南省禹县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后历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当时被太子刘启尊为“智囊”。后因七国之乱被腰斩。

汉景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刘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西汉第六位皇帝。谥“孝景皇帝”,无庙号。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阅读链接]

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因为他做过官,所以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公幼女缇萦非常悲痛,便随父到长安,上书文帝,说:“臣妾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罪。”

汉文帝看了信,觉得小姑娘说得也很有道理,便召集制定法律的官员,要他们用别的刑罚来代替肉刑,后来就改为以打板子来代替肉刑。

对汉文帝废除肉刑,后世有许多评说,大多是认为出于“悲怜”缇萦,体现了文帝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