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是我国南北朝时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宋文帝在位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政策,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朝廷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和招贤等,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文化得以繁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出现了安定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南朝宋武帝刘裕病死后,太子义符继位,因他游戏无度,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424年5月废黜,迎立刘义隆为帝,这就是宋文帝,年号元嘉。

宋文帝刘义隆是精明能干的人。他14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18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

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非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3个大臣不可,为哥哥报仇。表面上,宋文帝却给这三位大臣加官晋爵,充分信任,大事小情,同他们商量。

三位大臣对宋文帝开始就存在戒心,怕他为死去的义符复仇,也是处处留神,并做好了精神准备和军事准备。他们密谋让谢晦坐镇荆州,一旦京城有变,马上发兵进京。

但后来他们并没能看出新皇帝对他们有半点加害之心,反而觉得皇帝信任他们,于是渐渐放了心。

宋文帝表面很信任三臣,暗中却积极地调兵遣将,做扫除他们三人的准备。他先把亲信王华、王昙调任皇帝的近侍宫恃中,又调亲信道彦之从襄阳到京都任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并且让道彦之与谢晦结交成朋友。又把谢晦的大儿子世休封为秘书郎,留在皇宫之中。

一天深夜,傅亮正在睡梦中,忽然有人在窗外告诉他,如果皇帝诏请入宫,千万不要去,说完迅速离开。天亮以后,果然传来皇帝请傅亮、徐羡之入宫的手谕。

傅亮对来人说:“老臣的夫人病重,待服药后就去内宫。”

来人走后,傅亮即刻派人通知徐羡之,他自己骑着马逃出城去。

宋文帝闻听傅亮下落不明,便给屯骑校尉郭泓下了死命令。郭泓领兵追杀傅亮,结果在他为二哥傅迪修造的墓中束手就擒,第二天便被处死。

徐羡之得到傅亮的家人告密,匆匆骑着马往城外跑,跑到郊外的树林时,发现后面来了追兵,知道逃不掉了,便停了马,解下腰带,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位帮助刘裕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江陵握有兵权的谢晦得知消息,勃然大怒,忙给好友檀道济和道彦之送信,让他们起兵配合,一起讨伐宋文帝。檀道济和道彦之复信,表示同意做内应。

其实这是宋文帝的一步棋而已,谢晦自然蒙在鼓里。几天之后,谢晦也被抓住处死。

清除了三位重臣,宋文帝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

在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朝廷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

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朝廷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

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

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旱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朝廷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的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朝廷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

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朝廷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宋文帝为了贯彻执行所制订的政策,他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

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的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宋文帝在位30年,他诛杀权臣,修明政治,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税赋,劝课农桑,奖励儒学。

“元嘉文学”更是我国文学史上大书特书的时代,有谢灵运、鲍照、陶渊明等群星照耀;武将赫赫,如檀道济和道彦之等辈,横槊跃马,皆为我国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英豪人物。

在位期间,宋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旁注]

屯骑校尉 官名。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管骑兵。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置,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隋代不置。

南梁郡 383年11月,在寿阳,即安徽省寿县置南梁郡,撤销寿阳县,置睢阳,即今河南省商丘,兼郡治,属豫州。南梁郡领睢阳、蒙、虞、谷熟、陈、义宁、新汲、崇义、宁陵、阳夏、安丰、义昌12个县。

元嘉文学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三人在南朝宋元帝元嘉年间的文学活动。他们的诗文摆脱了玄言文风的干扰,取得了独立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晦 字宣明。陈郡阳夏人。南朝刘宋大臣。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之举,出为荆州刺史,加使持节,进号卫将军。426年,宋文帝杀徐羡之等,谢晦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

檀道济 南朝高平人。南朝宋将领。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他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徐羡之 字宗文。南朝宋东海郯人。历官琅琊内史、吏部尚书、丹阳尹、尚书仆射。宋武帝逝世后传位长子刘义符,是为宋少帝,遗诏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4位大臣辅政。后被宋文帝以废君弑君之罪下诏治罪,徐羡之遂自杀。

鲍照 字明远,祖籍东海,即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即今江苏省铜山人。刘宋开国之君。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执政期间,抑制豪强兼并,轻徭薄赋,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谢公义,人称“谢客”、“谢康公”、“谢康乐”。生于南北朝时期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代表作品为《谢康乐集》。

陶渊明(约376年~427年),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生于南朝时浔阳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田园生活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诗文作品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阅读链接]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

当时,宋文帝久病不愈,掌朝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宋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向宋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

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时,刘湛和刘义康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捕杀檀道济,同时被害的还有他的11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