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时期——天下大治

从五代十国至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古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军事割据势力更迭频繁,转瞬即逝,没有形成足可称道的“治世”局面。元朝由于连年征战和民族压迫,导致国内外矛盾尖锐,也没有出现盛世景象。相比之下,只有两宋时期才通过“咸平之治”、“仁宗盛治”和“乾淳之治”,使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三位守成君主在他们统治时期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代。

宋真宗咸平之治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代皇帝。他在统治前期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他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君臣合心,勤政治国,政绩有声有色。

较清明的政治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出现了一片繁盛局面。史称“咸平之治”。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是宋太宗赵炅即赵匡义的第三子,997年被立为太子。

997年3月,宋太宗去世,赵恒于同月继位,这就是宋真宗。继位前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和乾兴。

在咸平年间,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治国举措。

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宋真宗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宋真宗制订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真宗规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宋真宗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他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及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因受贿被降为寿州知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没有举劾赃吏,被降监河中府税。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宋真宗即位后,提拔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保留了张齐贤、吕端等。这些人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使得此时期政治较为清明。如张齐贤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编敕”的编撰工作,成为正式法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

他还提出了职田,废除了江南前面几朝苛捐杂税的建议。

宋真宗本人很厌恶严刑峻法,主讲谨慎用刑。又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胫骨等做法。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

对待嫌疑犯上,宋真宗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1007年,有个叫潘义方的县尉对嫌疑犯朱凝严刑拷打,并用牛皮套头,勒令招供。朱凝受不住作了假证,后来经查明,宋真宗撤了潘义方的职,并向全国通报此事,严令不许严刑逼供。

为了严禁逼供,他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和监狱进行监狱。凡是判处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须要向此机构通报,这个机构有查询复审的权利。如果初审官员处理不当,此机构有权向朝廷提出,并对该官员提出弹劾。

宋真宗重视“德治”,强调以道德教育,启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轨,但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即以法律约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贪污。

每当岁末年节之时,宋真宗都要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而且有资格参加宴饮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

同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如立春赐春盘,端午赐粽子,伏日赐蜜沙冰,重阳赐糕,三伏日赐冰等,享受馈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宋真宗体恤民艰,削减赋税。

998年5月,宋真宗下令,凡是远年拖欠的田赋一律免掉,因为欠钱被抓进监狱的一律释放。3年后,宋真宗还亲自审问因欠钱入狱的人,一连审了7天,又释放了2600多人。老百姓纷纷称赞宋真宗。

除此之外,宋真宗还办了不少实事。如四川地区贴钱贬值,他得知后,立即下令调高折算比率。同时减少了大量服杂役的人,连他自己家族里所用的丝织品也进行了削减。后来,宋真宗多次下诏要求免除或减免各地赋税,用以赈灾和其他用途。

宋真宗本人对农业十分重视。

1009年,他下诏要求各级地方长官官衔上一律加上“劝农使”或者“劝农”等字,鼓励农民努力务农。

又制订《景德农田敕》这部农业法规,以此规范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各种事项,并在后面很长时间内一直沿用。同时,大量印刷各种农业书籍分发给各地方官,让他们认识农事,并大力在推广高产作物。

1013年,宋真宗下诏废除农具税。并且坚持不征调农民服徭役而用军兵,也要求随行人员不得践踏庄稼。除此之外,宋真宗十分讨厌浪费粮食,多次下诏禁止丢弃粮食,并威胁“违者治罪”。有一次宋真宗外出“观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仪仗后,竟自发地欢呼“万岁”。

同年,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朝廷规定:每年夏天由地方朝廷依照本地人口垫资购粮,以每户一石计,设仓储存,一旦遇到粮食价格上涨就减价卖给平民,达到平抑粮价的效果。

另外设有专人管理,出陈如新,防止粮食腐烂。常平仓制度对于灾年帮助平民渡过难关,稳定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军事方面,宋真宗为了抵御北边的辽国骑兵,大量地采用了宋太宗时的办法:多开沟渠,多种水田。

1001年,还在今徐水周边,引鲍河水以“隔限敌骑”。1004年,又以定州为中心,开挖连接唐河、沙河、界河的运河,有效地限制了敌方骑兵。

除了开河渠外,还大力推广一种“方田”,就是在田地内开挖方格式的水渠网。有的水渠达5尺宽,7尺深。宋真宗在开挖河渠的同时,还大搞屯田,积粮备战,并起用老将曹彬威慑武将。

他还亲自选拔精兵强将,对火兵器也给予了重视。宋军人数从太祖末期的66万人,增加到真宗末年的91万人,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增加的。

在对外政策方面,由于宋朝强力推进对外开放政策,来华的外国人无论是国别还是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封成为全球拥有外国侨民最多的国都。

这些外来新移民有来自西域、阿拉伯和朝鲜、日本等国,还有的从非洲、欧洲等地远道而来,他们的身份包括驻华使臣、武士、僧侣、教徒、商贾、猎手、艺人、奴婢和留学生各色人等,生动展示了文化交流与中外融合促成的文明进程。

也有不少宋朝官员和商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时宋代的船只已经航行于印度洋各地,包括锡兰、印度次大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到非洲的索马里。

开放的大宋不搞种族歧视,允许穆斯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秀者照样可以与汉人一样获取功名,封官晋爵。连一些讲究诚信的穆斯林商人由于经商有道,对发展宋朝的国际贸易作出贡献,也被朝廷破格录用,授予官职。为此,当时开封城还兴建了很多规模不小和穆斯林公共墓地。

在当时,西域于阗国王遣回鹘罗斯温等来宋朝贡。宋真宗问询路上情况,罗厮温称于阗到敦煌的道路通畅,此次于阗使节带来的贡品有玉石、乳香、琥珀、棉织物、琉璃、胡锦等。于阗使团间有商队,从内地带去了丝织物、金银器、茶叶等物品。

1004年9月,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侵入宋境,11月,进抵澶州。此前,辽曾提出和约,宋真宗选择了战争。

在同平章事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亲至澶州督战,登临北城门楼,“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展开和谈。

12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给予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历来颇多非议,否定者认为这是胜算下的城下之盟。殊不知,虽然辽军腹背受敌,但已击败宋军第一线主力,长驱直入,折损大量宋军。

同时宋人也因争战多年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倾向议和。当时宋年收入一亿,而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

相比之下,这30万两岁贡的确是九牛之一毛。于是,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朝百年交好,契丹铁骑不再南下。

宋真宗一朝,北宋经济复苏,国力猛增,制度清明,人文鼎盛,人口数量也成倍增长。当时的汴京城常住人口150万。

这个局面是在开国不40年、国家千疮百孔,每年不停地与党项、契丹作战,甚至还有四川叛乱的情况下开创的。正是由于宋真宗的一系列“文治”政策,才使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得到极大的发展。

[旁注]

常平仓 我国古代朝廷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992年,宋始置常平仓于京畿。1006年后,除沿边州郡外,全国先后普遍设置。

党项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族党项羌”的称谓。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另一说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宋太宗(939年~997年年),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

萧太后(953年~1009年),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即今陕西省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谥“旌忠”。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3卷。

[阅读链接]

宋真宗非常赞赏的人。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宋真宗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并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