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盛治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统治时期,推行“庆历新政”,虽未克全功,但孜孜以求,力革时弊;击破西夏攻取中原的战略,平定侬智高叛乱;节俭爱民,关心文化事业,使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盛治”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称赞。
赵祯于1015年被封寿春郡王,1018年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是为宋仁宗。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开始亲政。
宋仁宗刚刚执政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首先是澄清吏治。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二是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三是精贡举。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注重策论和操行;
四是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五是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防止贪赃枉法。
其次是富国强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厚农桑。由朝廷帮助人民兴利除害,如开渠河、筑堤堰;二是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先从近畿实行在渐及诸路;三是减徭役。主张省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
最后是厉行法治。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重命令。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二是推恩信。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
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1043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监察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
枢密副使富弼平时对范仲淹十分尊敬,这时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了一个又一个官员,不免有点担心,从旁劝止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
范仲淹听了,用笔点着贪官的名字愤慨地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吧!”
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办事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许多正直的官员纷纷赋诗,赞扬新政,人们围观着改革诏令,交口称赞。
这场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随着新政推行逐渐损害他们的利益,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
最后,宋仁宗不得不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并解除了范仲淹等人的职务。
庆历新政是北宋王朝在开国已久之后,统治阶层试图拯救时弊,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虽然最终都归于失败,但是对北宋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宋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
至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但西夏军遭到了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
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10000千克,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宋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
1053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叛乱被彻底平息。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他性情宽厚,对人仁慈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宋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1000。
宋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地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嫔妃觉得奇怪,问道:“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几乎飞溅到宋仁宗脸上,但宋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宋仁宗理论。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
“包青天”其实是政治清明的产物。如果皇帝不清明,就不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宋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宋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还有,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宋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
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宋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而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而宋仁宗关心文化事业,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宋仁宗在位时,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当时的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宋仁宗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后又下诏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如果献500卷,就给予职务。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一卷,作为搜访依据。
宋仁宗对读书人比较宽容,不兴文字狱。
有一次一个考生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这个考生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宋仁宗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这个人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考生无中生有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旁注]
按察使 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宋代转运使初也兼领提刑,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之前身,与唐代之观察使性质不同。
王安石变法 是我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狄青 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省汾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在宋夏战争中立下累累战功。平生前后25战,以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即今福建省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后因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即今江西省吉安永丰人。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包拯(999年~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即今安徽省合肥人。北宋官员。谥号“孝肃”。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阅读链接]
一天,宋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
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会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