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位期间,他任人贤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对外开疆拓土,设立安西四镇,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贞观之治”载誉千秋。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并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和天策上将。

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夺位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隋末之混乱,使27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唐太宗认识到“民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道理。他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不要担心皇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唐太宗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群臣多为贤能之辈,勇于上谏。贤臣中尤以房玄龄、杜如晦最著,时人称“房谋杜断”,其他如李靖、魏徵、尉迟恭等,人才辈出,均名重一时。

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是,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在当时,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

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做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他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因此自勤自励,提高了朝廷效率。

唐太宗注重法治建设,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订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唐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在唐太宗统治下的我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尤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订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贞观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当时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

据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即“刑措”,也就是不用刑罚。

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民时,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唐太宗还招抚隋末流民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

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唐太宗即开仓赈济灾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而且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子女,使灾民得以度过荒年。

唐太宗不歧视商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我国。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18位学士,即位后更在京设弘文馆,征集图书20000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唐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此,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西北各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在吐蕃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访。从此,汉藏两族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后来,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杰出女性。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大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

唐帝国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7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

贞观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我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我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

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贞观王朝的灿烂文明证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国人也是最优秀的国民!

[旁注]

黜陟使 唐朝官名,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以便唐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黜陟使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租庸调制 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朝廷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海上丝绸之路 形成于秦汉时期。起点位于今福建省泉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而且内部往来不易;又因陆路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而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房玄龄 名乔,字玄龄,也称名玄龄。齐州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人。唐代初年名相。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后来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 字克明。京兆杜陵,即今陕西省西安人。唐初名相。他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被唐太宗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即今甘肃省秦安,一说陇西狄道,即今甘肃省临洮。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时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时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松赞干布(617~650年),在《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中名为弃宗弄赞、器宗弄赞、弃苏农赞等。按照藏族的传统每他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名无记载。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远嫁吐蕃,为传播中华文明到吐蕃,也为当时双方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链接]

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

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问大臣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

有一次,一个叫李百药的大臣对唐太宗说:“以前虽然释放过宫女,但宫中无用的宫女仍然很多。宫里阴气太盛,也会招致天灾。”

唐太宗接受了李百药的建议,下令释放宫女,前后放出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