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他统治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明史》描绘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1402年夺位登基,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后来迁都北京后,北京从此我国的政治中心。

从登基时起,明成祖就致力于各方面的改革。

1403年7月,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1404年11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的古代重要典籍达七八千种之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18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加强防御。

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明成祖重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

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至占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年间,先后7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406年,明成祖出兵占领安南,即今越南。1407年,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也就是行省,下设15府、6州、200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廷于明宣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130多个卫所。

明成祖即位之初,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至21世纪。

明成祖首先重建了在动乱的内战中陷于混乱的帝国的官僚体制。一方面他保留了洪武帝的基本行政结构,一方面他的改组又注入了革新的内容,以矫正从前时代安排上的失误和适应变化中的需要。

第一步是先组建新的内阁,使之作为皇帝和官员之间的联系桥梁而在内廷发挥作用;这样就弥补了取消外廷的中书省之后所引起的结构上的缺点。内阁马上变成了官僚政制的主宰,并且作为文官朝廷中的主要执行机构来进行工作。

第二步是重新组织了监视网,以确保他的地位的安全,同时用它来监察弊政。为了获取情报,他不仅依靠文官政制中的监察和司法官员,他也依赖自己的宦官和锦衣卫。宦官们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又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公开表示绝对的忠诚,并且准备随时执行交给他们的任何任务。

1420年,在北京设了特殊的调查机构东厂,这个机构交给宦官掌管,从来不受正规司法当局的辖制。它是一个治安保卫机关的牢狱,直至明朝的灭亡。

为了加强帝位的安全程度,又重建锦衣卫来协助宦官搞调查工作。他征调了信得过的许多军官做它的指挥使,授予这些指挥使以各种秘密调查之权,还授权让他们拘捕和处罚一切被怀疑向他的权力进行挑战的人。

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

1412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之后,又宣布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朝告夕应,无有壅塞。

在民族交流方面,明成祖隆重接待西藏又具有巨大实力的宗教人物得银协巴,并由此与西藏的其他各方面的宗教领袖建立关系。1413年,萨迦派的教长应邀来北京。他也受到隆重接待,并于1414年由宦官护送回藏。

此后萨迦派的住持继续派使团来我国,直至15世纪30年代。当时最伟大的宗教人物宗喀巴曾经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

明成祖还想方设法要把诸女真部落纳入纳贡制度之中。明朝廷设立了一系列的驿站,以便与住在偏远的北方的女真人联系。为女真人设立了边境集市,少数集团获准在辽东的我国边境境内或邻近之地和在北京之北定居。

定居者到得了礼物和粮食,有些部落领袖还接受了低官阶的武职和官衔。他们则报之以向明朝廷进贡土产品。

明朝的领土初年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后改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安南。

1415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735万平方千米。

明成祖比明朝的开国皇帝对以后明代历史的进程更具影响。他留给了明代后来的君主们一项复杂的遗产:一个对远方诸国负有义务的帝国,一条沿着北方边境的漫长的防线,一个具有许多非常规形式的复杂的文官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一个需要大规模的漕运体制以供它生存的宏伟的北京。

这份庞大的历史遗产,只有在一个被帝国理想所推动的领袖领导下才能够维持。

[旁注]

交趾布政司 交趾又称交阯、交趾。是我国明朝曾一度设置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于1407年设置,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1428年正式废除。

东厂 官署名。即东缉事厂,我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锦衣卫 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三保。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曾经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阅读链接]

据说朱棣在北平当燕王的时候,认识个叫道衍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个儿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上个“白”帽子,也就是说,“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噢,这和尚是想帮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时隔不久,朱棣在北平起兵,最后做了皇帝。道衍给朱棣出了好些主意,朱棣也让道衍做了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