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的色彩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我国的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景物是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但在表现方法上还带有北方山水的特征,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郭熙画法的影响。

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实际上就是概括了中国画色彩的基本出发点和美学原则。“随类赋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体分门别类,指定出每一类事物的色彩,从而按类别进行涂色,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它体现出我国画家们在作画时的色彩是主观性的。

色彩随自然界变化随作画者的心情变化,也随着材料的变化而变化。青、绿两色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色彩,《千里江山图》运用了大量的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

至于何处该是青或是绿,何处该用水色。全凭作者的审美爱好和处理方式了。中国画的色彩艺术是在“气韵生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意想色彩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把水墨当做中国绘画的唯一传统,而忽视了色彩的重要地位,作为我国色彩画重要代表的青绿山水长期不被重视。

而事实上,青绿山水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色彩体系和着色技法,张彦远在称赞水墨画“不待丹绿之彩”、“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的同时也说道:“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陵水井之丹”、“蔚之曾青”、“蜀都之铅华”、“昆仑之黄”等,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色彩能造成视觉上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

因此可见水墨和色彩是并重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代表。

北宋时期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古代绘画遗产中的一件优秀作品,它以综合概括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幅设色山水长卷是用一幅整绢画成的,本幅上有清代弘历的题诗,后隔水有宋蔡京跋一,尾纸有元李溥先题一,铃鉴赏印共30余方。

同时,《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青绿山水”就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有时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

它是隋唐时期随着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当时代表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等人。至宋代,这类山水有进一步发展。

《千里江山图》既继承了青绿山水的固有传统,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首先,在题材内容方面,自然景色描绘得更加细致真实,与人的活动也结合得更加紧密,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画面着意刻画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渺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安插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精细地刻画了如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棚楼阁等生活场面,还有相当真实的捕鱼情景。

它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和劳动景象来辉映自然,较之隋唐时期一些青绿山水,专以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王公贵族的豪华生活来衬托山水,更显得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其次,作品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在继承青绿山水传统技巧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

自然景色中的山峦、河川、阳光、大气、草树、禽鸟,虚实结合,疏落有致。穿插其间的人的活动以及水阁浮桥、舟帆村舍也相互衔接呼应,与山水融合自然,使浩大构图犹如一气呵成。

尤其成功地是作者按照作品主题和画面构图的要求,综合布置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于一幅画面中,主次分明,变化有致。

在笔墨色彩运用上,强调统一又富于变化,全幅青山绿水的鲜亮色调相当强烈,但其间又以不同浓淡和掺粉加储的色泽来渲染树石水天,形成变化多端的效果。

刻画形象轮廓,主要还是运用青绿山水传统的勾勒法,但也融汇了其他技法,如树干用没骨法,屋宇用界画,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效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

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笔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同时又有取舍提炼,如人物不勾衣褶,着重表现动态,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宋代国力强盛,不但经济繁荣、社会富裕,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各民族之所长,在美术作品中,其艳丽的色彩、华美的装饰性表露无遗。

如《千里江山图》卷的作者在参差起伏的山峦和江浩之间,以极大的热情精心地描绘众多的渔村野店、山寺道观、溪桥、水榭、亭阁之属,其形象刻画真实,铺陈合理。这种在自然景物之中容纳人工建筑,并形成一种表现特点的做法,是“燕家景致”的重要特征。

用色不是为了色彩而色彩,而是为了追求画面的气韵生动,追求作者主观感受的理想精神的表达。正所谓;

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

宋代王希孟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可以说代表了青绿山水画在宋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处理手法为,山石先用墨色勾皴,再用赭石打底,后施重彩,大胆将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山峦顶部,显得青山叠翠,鲜艳厚重,大面积的江河一丝不苟的勾出水纹,与墨骨的重彩形成了对比。

这种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的处理方式,是对唐代以来青绿丛山水技法的丰富与发展。同时用单纯的石青石绿概括简练地表现出大自然千变万化和绚烂生动的色彩,体现了当时我国画家对自然色彩的驾驭能力。

中国画色彩运用的雅俗,不在于形式是水墨还是青绿,主要是作为主体的画家个人艺术修养。画面形式只是作者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载体,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格调的高低粗浅,必然都会反映到作品里,从而进一步反映到色彩上。

《千里江山图》虽然华丽壮观,却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气质。从表现方式来看,山石造型即披麻皴法,来自董源,却不同于董家山水的是他进而上追李思训,以青绿重彩为表现语言,综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大青绿画风。在青绿山水大家张大千将我国的泼墨山水掺和青绿重彩创泼彩一格,既取法大写意山水的气势恢宏和水墨淋漓,又以泼辣的青绿挥洒创立了新的青绿风格。

墨与色,两者互为作用,色可助墨之光,墨也可借色之彩,但以色保墨实其重要。稍不注意就可能在石青、石绿施染之后,出现色浊墨灰之感。如果在用墨后以透明色施于所需保护的墨色之上,就可使墨色不脏。

因石青、石绿均为石色,施之过重就会掩墨之光彩,损墨之韵味。古人说道:

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效淡全无。褚黛之色本轻,而滥设则墨光尽掩。粗浮不入,虽浓郁而中干,渲晕渐深,即轻匀而肉好。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

因此,如果碰到此种情况,也可用绿色调赭石色成茶绿色法解之,但注意不宜过浓,浓则易板滞,损色彩之精气。

《千里江山图》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将军”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一幅扛鼎力作。元代人在评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说:“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受其影响,其后南宋时期赵伯驹、赵伯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新风格。马远、夏圭在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别开生面,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

刘松年是受其影响,水墨山水再着石青与石绿等色,创有小青绿山水。这种小青绿法具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优点。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元代钱选,明代蓝瑛以及清代袁江、袁耀、张大千等,并且还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色彩的音乐”幸好宋代和元代的大画家们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利的笔墨能力。

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需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丰富绚丽的色彩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艺术源自于生活,画家们把自己的多种情感投射到自然现象之中,达到与情景有机的渗透,在渗透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可给人启示的想象与意境。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青绿山水画确实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下去,应当秉承传统,立足社会,发扬时代精神,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融入到我国传统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去,使青绿山水更富有时代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

[旁注]

谢赫六法 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时期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都概括进去了。

中国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为“丹青”,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水墨画 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我国的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题诗 一是指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二是指所题写的诗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如文与可、苏东坡、米元章等开始以书法在画上长题,或诗或文,而后乃为盛行。

界画 我国绘画中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界画的起源很早,早在晋代就有。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燕家景致 燕文贵是北宋时期画家,他在作画时常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笔法俏丽,境界雄浑,人称“燕家景致”。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也称“麻皮皴”,由五代时期董源创始,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中锋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

大小李将军 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大李小李”开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富丽堂皇。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线纹 古代的陶器纹饰,是用缠绕细线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面造成的纹饰,表现为线纹的规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横或竖或斜。仰韶文化的平唇直口凹腰尖底陶器上多见线纹。

[阅读链接]

在《千里江山图》中,石青石绿的运用比例很高,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过王希孟的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