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长卷——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时期风俗画,宽0.248米,长5.28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生动记录了古代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此画共绘了数百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及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

960年,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北宋年间的汴京,就是后来的河南开封,显得更加繁华,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虽治政无方,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画家。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极盛的时期,他特别重视宋代画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他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到宋代宫廷的翰林图画院供职,其中就有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学习绘画的山东诸城人、著名画家张择端。

那时候,张择端专工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由于宋徽宗注重写生,经常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外出写生,所以张择端除经常绘画的“院体画”或“院画”外,他养成了细心观察的习惯,把画笔伸向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

在他所绘的画中,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可见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写生一般都集中于每年极为重要的清明节日,因为每到这时,从清明坊到虹桥至上河一带都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后来的节日集会,是人们借以参加商贸活动的重要场所。历时10年写生,张择端经过数次对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的不断描绘,终于创作出了一幅描写汴梁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据说,《清明上河图》之名就源自张择端每年清明时节外出写生以清明坊和上河一带为背景地。据史料记载,张择端所绘画作有很多,但大都散佚了,只有精品《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图画共描绘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百姓的衣着各有不同,其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另外,图中所绘城郭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后来人们提供了北宋时期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和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清明上河图》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清明上河图》首段部分主要描绘了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清明上河图》的中段部分描绘的是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画面上的汴河,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艘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的人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清明上河图》的后段部分则描绘了热闹的市区街道。沿汴河两岸的建筑,均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在街面上,大的商店门首还扎了“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在这部分画中,还描绘了当时的一些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由此《清明上河图》画面全局可见,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在表现手法上,它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图画的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图画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旁注]

五代十国 指唐代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指907年唐代灭亡后中原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而在唐代末期、五代时期及宋代初期,中原外的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散点透视 我国绘画中体现的一种透视方法。也称“动点透视法”,指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或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我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这样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习俗很丰富,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公廨 意思是官员办公的场所。有集会所、群众聚集所之意,过去是台湾西拉雅社群部落的一个公共空间,现在则成了解祭祀阿立祖的场所。相传祭祀场的原始形式是以4根竹子支撑的简陃建筑,上覆盖有甘蔗叶或茅草屋顶。后来大多改以土砖建造的瓦屋。

鸟瞰全景法 也称“整体描写法”,或称“全景镜头法”。它与电影艺术中的全景镜头相似,即电影中拍摄人物全像或事物全景的一种画面。在写作艺术中,指从整体或全局出发,对人物、事物、景物、场面作全面的勾勒和描绘,给场面以全方位的观照并给读者以整体性的印象的写作方法。

风俗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某时代普遍的社会生活习俗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它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

[阅读链接]

传说当年在北宋时期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赵佶驾临相国寺降香,听说这里有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

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