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画的辗转流传
1644年,清代以后,《清明上河图》为安徽相乡人、乾隆时进士陆费墀收藏,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来,该图被江苏太仓人、湖广总督毕沅购得收藏。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清代收藏鉴赏家毕泷同赏,并在画上钤有两人印记。
1736年,酷爱《清明上河图》北宋本的乾隆皇帝下令,由清宫画院的陈枚、孙祜、金昆、戴洪和程志道5位画家合作,集各家所长,按照各朝代《清明上河图》的仿本,画成了被称为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
再加上明清时期的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后来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材料。
同时,由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受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后来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773年,《清明上河图》真本为《四库全书》编修陆费墀所得。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
在陆完和李东阳题跋之间钤有“丹叔真赏”,小长方印,在张著、张公药题之间,郦权题字之中,张世积题字之后,杨准题字之后,吴宽题字之前、之后共6处皆钤有此小印。又在最前最末各钤有方印“陆丹叔氏秘籍之印”。还有“硻士宝玩”都是陆费墀的收藏印。
《清明上河图》在陆费墀家至1790年之后。1790年至1794年之间,《清明上河图》为湖广总督毕沅所得,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
《清明上河图》后有印“毕沅之章”。陆元和李东阳题跋之间有印“毕沅秘藏”。张公药题跋之前也有“毕沅秘藏”。卷首“陆丹叔氏秘籍之印”,上有“毕秋帆书画记”印。还有“娄东毕沅鉴藏”、“毕”等印。说明此图经毕沅收藏过。
还有“毕泷审定”印钤两次。毕泷是毕沅的弟弟,《清画家诗史》记毕泷授郎中,未就职。善画山水竹石,精鉴赏,遇精品,不惜重金购藏,故多宋元时期,明代人珍品。所以,毕沅收藏此画时,他请弟弟来鉴定,毕泷鉴定为真迹后也加钤自己的审定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朝朝廷,朝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1799年,也就是毕沅死后第四年,其家产被籍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
朝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在图上加盖有清代宫廷印章“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定”等,将它收藏在了紫禁城的延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
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逃过了种种劫难,均未受损,直至清代末期。
后来,《清明上河图》再遭劫难。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4卷之多,包括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
尤其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我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此后,《清明上河图》先存在天津租界的张园内,度过了7年多的时光,后又被带到长春,当成赝品处理,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就是后来的辽宁博物馆,在“辑熙楼”库房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此后,《清明上河图》从库房的赝品堆里鉴定出真迹,后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据统计,后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不过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本。
不过除了张择端版本外,还有另外3个价值也很高的版本。分别是明代时的仇英仿画本、清代朝廷按照各朝代的仿本集各家所长的清院本和现代的罗东平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第二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由清宫画院5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代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期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
这个版本被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旁注]
陆费墀(1731年~1790年)清代学者、藏书家、图书馆官员。进士后授编修,做《四库全书》总校官。后因《四库全书》讹谬甚多,受罚郁郁而死。和纪昀合纂有《历代职官表》。工诗文。著《颐斋赋稿》、《枝荫阁诗文集》。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状元、学者、政治人物。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溥仪(1906年~1967年),清代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我国帝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清代皇帝在位时,他的年号为“宣统”,故后世称之为“末代皇帝”或“宣统皇帝”。
辑熙楼 一座青砖铁皮房顶的欧式二层楼房,原为吉黑榷运局的办公楼。后经改建维修,成了溥仪及其后妃居住的寝宫。溥仪依据《诗经·大雅·文王》中穆文王,於辑熙敬止”这句话为此楼命名。“辑熙”两字象征着光明。
[阅读链接]
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代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
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并告诉了严嵩,严嵩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古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