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长卷——百骏图

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为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先于1728年完成绢本、设色。纵0.945米,横7.762米的《百骏图》一幅。原作先珍藏于圆明园,后珍藏于后来的台湾故宫博物院。

1748年,郎世宁奉命完成纵1.02米,横8.13米,纸本《百骏图》一卷,此幅作品后来失传。郎世宁所画马卷图,中西绘画艺术兼用,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堪称我国古代最长的画马长卷。

最长画马长卷《百骏图》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就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极为向往,其中刚成年的郎世宁就曾多次请求热那亚耶稣会派他前往中国传教。

1715年,27岁的郎世宁终于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我国,获得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见。康熙皇帝当时61岁,他特别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做一位艺术家看待,对他礼遇有加。

康熙皇帝对郎世宁说:“西方的教义违反我国正统思想,但因为你懂得数学基本原理,所以我们聘用你。”

随后,平素以为万物各得其所的康熙皇帝,又对郎世宁老是关心一些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世界的思想观念表示诧异,于是他不给郎世宁传教的机会,而是立刻派郎世宁去紫禁城如意馆做宫廷画家,学习我国的绘画技术。

那时候,郎世宁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7时向宫门禁卫报到。郎世宁在一所坐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画室内作画,直至下午17时为止。

这间屋子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画师必须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除绘画外他们还得修习汉文与满文。

据说康熙皇帝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油画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掉了。

当时,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代著名画家郭熙的“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的原则作画,但这些绘画技法,在郎世宁看来,远近配合的观念都是彻底错误的。于是,郎世宁向康熙皇帝建议设立一所绘画学校,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后来,郎世宁帮助旗人画家年希尧出版了一本撰写绘画方法的《视学》,在这部专著中大量使用了当时西方数学方法透视法,为当时的西画东进作出了重要贡献。《视学》中关于透视方法的说明,不仅给出了绘画步骤,而且包含了绘画的透视原理。

郎世宁认为,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不过,在许多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后,有许多传教士都遭到打击,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因向我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而受到特殊礼遇。

经过了8年时间的努力研究,郎世宁于1723年正式成为清代宫廷的御用画家,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我国古代绘画,并与我国宫廷画家们切磋技艺,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西渗用画法。

在雍正年间,郎世宁根据雍正皇帝的旨意,向我国的宫廷画家斑达里沙、孙威凤、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从此,纯属欧洲绘画品种的油画,在清代的宫廷内也开始流行。

1723年,郎世宁绘制了他一生中最早的纪年作品《聚瑞图》轴,画卷表面上有如西洋的静物写生,其内容却显示着宫廷对于祥瑞的庆贺态度。

1724年,雍正皇帝开始大规模地扩建皇家园林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

郎世宁在1724年绘画的《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取材于我国,这是郎世宁为庆贺皇帝生日“万寿节”,而专门为雍正皇帝画的一幅祝寿图。郎世宁作为一个外国画家,由于在清代的宫廷内供奉,因此他必须要按照我国的习惯行事。

从1724年开始,郎世宁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圆明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也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作品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

雍正皇帝对于郎世宁的作品十分赞赏,曾经对他所画的一幅人物画的图稿评语说:“此样画得好!”

在宫廷之外,郎世宁还与雍正皇帝的几个同父异母弟弟关系颇为密切,如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为他们作画,并有多件作品流传至后来。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果亲王允礼像》、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八骏图》横幅和上海博物馆收藏《马图》册等。

这些作品和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郎世宁在宫廷之外频繁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时的满洲贵族圈子里,玩赏欧洲风味的艺术品是一种流行的时尚。

郎世宁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他兼擅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和山水等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在他所画的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也最传神。

据史料记载:“三月初二,员外郎沈某奉怡亲王谕: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也就是说,郎世宁开始绘制《百骏图》的时间是1724年。

1728年,郎世宁才终于完成了一卷纵0.945米,横7.762米,绢本,设色的《百骏图》。这幅长卷画与他先前的一些画作都充分显示了郎世宁坚实的写实功底,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

《百骏图》共绘有100匹骏马,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画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别具一格。

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马匹的立体感十分强,用笔细腻,注重于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马是我国历代画家描绘的传统题材之一,绘画史上曾经出现过众多的画马高手,而郎世宁画马又别具一格。

《百骏图》全卷从构图上看,自《百骏图》卷首至卷尾,由静到动,由恬淡闲逸到狂闹热烈。卷首画一头戴无角幞头、身着圆领右衽长服,足穿高筒云履、身体结实健壮的牧马人,手执一把棕刷,正在梳理一匹枯瘦如柴、精神萎靡不振、站立已显艰难的病马的尾巴作为开篇,中间逐步描绘了形象各异的群马,或站立,或撒欢嬉闹,或就槽觅食,或打滚解疲的生动场景。

《百骏图》画尾绘的是在头马引领下群马狂奔、牧马人手执器具圈马的生动画面。整个马群虽有静有动,但却给人浑然一体,毫无散漫的感觉。

《百骏图》的总体构图,结构严谨,由静到动,渐到入胜,卷长而不显繁缛重复,马多而姿态万千。画面之内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动静结合。在画中人物的处理上,有梳洗马匹的,有牵马站立的,有骑马瞭望的,有牧马圈马的。

整幅图虽然只有5个人物,却也较全面地反映了牧马劳作的不同场景,在群马图中属点彩之笔。整幅图画通过章法、笔法、墨法体现作者的内在气质、气度、胆魄、学识和修养,以及作者驾驭作品、绘画艺术水准的境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总体效果。

正应我国画论著作《古画品录》里提出的著名“六法论”中的构图、章法必须严谨,不能草率从事的要求。

[旁注]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代第四位皇帝、清代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代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郭熙(约1000年~约1080年),北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代的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1722年至1735年在位,在位时期,实施了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明暗画法 根据光线先分两大面,亮面和暗面。先找明暗交界线,最注重整体效果,然后才是物体的边缘线,物体结构,空间对比、左右前后,物体的主次关系。

《古画品录》我国古籍、我国画论著作。《古画品录》是一部绘画品评著作,又名《画品》。南朝齐梁时期人谢赫撰写。《画品》品评三国至齐梁画家27人,共分六品,并以品第为次序。

[阅读链接]

传说,某日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

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

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

“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

“瓷瓦有多少块?”

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

不过他还是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这是郎世宁所绘200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仅在该画完竣、70岁大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3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