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名画辗转民间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

《富春山居图》自1350年成画就有了第一位藏主“无用师”郑樗。据说,郑樗曾携《富春山居图》去过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富春山居图》便开始在民间流传。

明代初期,《富春山居图》的收藏情况不明。到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了明代大画家沈周手里,但沈周收藏的时间很短。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

后来,因为时间久了画有点旧,沈周就请人再裱了一下,结果那个裱画店就诈骗他,卖掉了。沈周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气得个半死,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就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画了一张,“其相似若过半”,后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被卖到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卖给了当时一位名叫樊舜举的节推。而这个樊舜举买了这张画后很得意,就把沈周叫来说,“你来看看吧,我又买了一幅好画”。

画卷展开,沈周才看一眼就差点昏倒,因为那幅画正是他被人骗走的《富春山居图》,但沈周为人老实,感慨之余,他在卷末钤印“启南”,并题写了一段跋记:

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若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

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节推莅吾苏文章政事,着为名流;雅好翁笔,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时岂无涂朱抹绿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节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杨子云也。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法亦然。

弘治新元立夏长洲后学沈周题跋文的意思是说:

大痴黄子久老先生在元代时,凭借山水画驰名东南。他学识广博,可惜被他的绘画才能所掩盖。来访的儒、佛、道各教人士,交互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而老先生在他们中间发表见解,进行辩论,风采超拔不俗,口若悬河。现在欣赏他的画,也可以想见他当时的神采。他的墨法和笔法深得董源、巨然之妙,这一卷就全都是从巨然的风韵中得来。卷的后面,还有一代名人的题跋,因久经岁月,脱落掉了,只有这画完好无损。

也许是老先生有在仙之灵,因而对画有所保护吧?旧日这画曾在我家,但我丢失了它;现在樊节推公花重金购买而得,这又或许是老先生的在仙之灵专选择了人,冥冥中把画交给他吧?樊节推管理吾苏,他的文章,他为政的事迹,着实可以称为名流;他向来喜好黄子久老先生的作品,只是因为老先生的人品值得崇尚,要不是这样,当时(指此黄公望画完成之时)难道没有在画上面涂涂写写的人?画中的淡淡水墨,怎么足以让樊节推对它如此看重?当初,老先生作此画,也不一定期待后世的人能赏识,只是后世自然不会没有杨子云这样的人罢了。啊,对那些凭着绘画而成名成家的人,也要看他们人品何如。人品高的,绘画水平也高。古人评论书法,也是这么说的。

此后,又有嘉靖年间安氏鉴赏印“安绍芳印”和“懋卿父”两印,但不知是否曾入其手。至1570年,黄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图》又被江苏无锡人、明代画家谈志伊收去,带至南京邀集了当时的一些文士,时任国子监博士文徵明长子、明代篆刻家文彭、明代书画家周天球和王穉登等人一同观赏和题识。

其中,文彭在卷后钤印“文寿承氏”,题写跋文:

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逐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

隆庆庚午四月,后学文彭记钤印:“文寿承氏”。跋文的意思是说:

右边这幅大痴黄公望的绘画长卷,先前在沈周先生处。沈周先生丢失它之后,就凭记忆回想原画形象画了一幅,也就恢复了此画的样子,沈周先生画的那幅被吾苏的樊节推得到,这是成化丁未年的事。到了弘治改元时,樊节推公又得到这幅大痴真迹,这的确可以说是一对合璧了。现在两幅画又被吾思重所得,或许这就是沈周先生所说的“选择适当的人从而把画交给他”吧。思重来南京,拿出这二幅画卷来给我看,于是我在画卷后题了记。

王稀登跋文:

隆庆辛未中秋后三日,敬观于梁溪谈氏澄怀阁。

太原王稀登他的意思是说:隆庆辛未年中秋后的第三天,我满怀敬意,在梁溪谈家的澄怀阁里观赏了这幅画。

周天球题跋:

百谷阅后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其跋文的意思说:在百谷(当为王稀登字或号)先生观赏该画后42天,周天球在天籁堂,有幸对两幅画卷观赏了一整天。

1596年,黄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图》又流传到了另一位大画家董其昌之手。董其昌在卷后钤印“二董玄宰太史氏”,并题跋说:

大痴画卷,予所见若檇李项氏家藏《沙碛图》,长不及三尺,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不似真迹。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

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跋文的意思是说:

大痴的画卷,我所看到的,如檇李姓项人家收藏的《沙碛图》,长不到3尺;还有娄江姓王人家的《江山万里图》,长度可满一丈。这些都是笔意缺乏生气,不像是大痴真迹。唯有这一卷,规范地模仿董源、巨然,既充满单纯自然的气息,又极其精致地写出山水形态,打开画卷有3丈多,画面的精彩景物令人应接不暇,这是黄子久生平最得意的作品。

我回想在京城时,常常趁朝拜参见的空隙,追逐着周台幕,请求他拿出这一画卷来看一看,如同到了存放珍宝的宝库,去时心中因念想而空落,回时则心满意足,我自己把这看做是享受了一整天的清福,感到心脾都舒畅。不久接受命令出使三湘,经过泾里,朋友华中翰为我协和会同,使我得以购买到这幅图卷,我把它藏在画禅室中,让它与王维的《雪江》一起交相辉映。真是我的老师啊!真是我的老师啊!有这一座山丘,五岳胜景就全在这了。

据说,董其昌曾与御史吴达可之子吴正志同榜进士,而且两人情深意笃,雅爱书画,董其昌当时是吴氏家的常客,而且经常同吴正志一起寓居在吴氏老宅中论诗品画。

后来,董其昌晚年家境困窘,因急需大笔银两,便以重价把《富春山居图》典押给了吴达可,以期日后有了积蓄再赎回,但最终未能如愿。

[旁注]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书画家。号“白石翁”等。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等,著有《石田集》等。

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明代九个皇帝,使用年代为公元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孝宗一代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当时明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节推“节度推官”的略称。为节度使属官,掌勘问刑狱。推官是古代的官名,唐代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

文彭(1498年~1573年),明代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有《博士诗集》流传于后世。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画家。擅长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是“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王维(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王维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链接]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

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