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一少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演习礼仪孝敬母亲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鲁国陬邑,即现在山东曲阜东南的叔梁纥家里,一个男婴降生了。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母亲,面对这个面貌有些奇异的男孩,激动得满眼泪花,相对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个婴儿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孔氏一支传自宋襄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

当时,孔父嘉因躲避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他的贵族身份在鲁国得到承认。

孔父嘉及其孙睾夷作为落难的破落贵族在鲁国没有受到重用,只能在清贫中默默无闻地生活。

只有到了孔父嘉的第四代防叔时,才得以出任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这是一个管理贵族采邑,即封地的小官。

第六代叔梁纥做了陬邑宰,又称陬邑大夫,是鲁国基层地方官吏,职级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之类。

当时的地方官都是文武相兼的,平时管理地方,遇有战事就率兵打仗。叔梁纥在鲁国以孔武有力而闻名。

仲尼的父亲叔梁纥虽然通过自己大半生的英勇战斗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但却因为没有一个身心健全的儿子袭爵继宗而闷闷不乐。

他的夫人施氏一连生下九个女儿,未生一个男孩。另一个夫人尽管生了一个儿子孟皮,却因下肢残疾而难以在贵族圈子里周旋应酬。

叔梁纥为此十分烦恼,决心再娶一个能为他生儿子的年轻女子为妻。

于是,叔梁纥向居住在鲁都曲阜的颜家求婚,结果如愿以偿。

公元前552年,颜家的三女儿颜徵在成为叔梁纥的妻子。

颜徵在虽然为叔梁纥生下了健康的儿子,但在一妻二妾的家庭中,她依然没有什么地位,终日在施氏夫人的淫威下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只有牙牙学语的儿子的欢笑声,可以暂时驱散她心头的阴霾。

不料仲尼3岁时,叔梁纥一病不起,撒手而去。颜徵在对于这个充满敌意的家庭再也没有什么留恋,就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居住的曲阜城,靠自己纺线织布、种粮种菜、饲养禽畜以及亲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这位无比坚强的女性、可敬的母亲,把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聪颖懂事的儿子身上。

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仲尼自幼酷爱礼仪,尤其是对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礼仪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常做这方面的游戏。

公元前546年早春,一天早饭后,阙里大街上乐声悠扬,锣鼓声相间。在乐队后面,跟着一队马车,参加祭祀的贵族们兴高采烈地坐在车里。

仲尼夹在平民百姓中,尾随祭祀队伍之后,来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贵族们登上了祭坛。看热闹的布衣平民站立在祭坛周围。

供桌上放着烤熟的猪、牛、羊和油炸的鸡、鸭、鱼、肉等祭品。

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郑重宣布:“郊祭大典开始!依规程敬祭天神、地神!”

这次郊祭大典大约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年幼的仲尼始终兴致勃勃地观看着。

回到家里,仲尼兴趣不减,刚吃过午饭,便在院子里摆上一些坛坛罐罐,模仿起郊祭来。他又当“主祭官”,又当“参祭者”,逐一按程序操作。

日复一日,仲尼尽情地演习着郊祭。这不能不引起母亲的关注。颜徵在问:“丘儿,你长大了想做管庙的官吗?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学礼制呀?”

仲尼瞪着小眼睛,认真地回答:“娘啊!我长大了,要当个为国效力的好大夫,不学礼能行吗?再说,你只教哥哥读书,不教我,我没事干呀!学礼容易,不用教,照着演习就行了。”

颜徵在听到儿子有读书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丘儿,从今后,咱家里专为你设学堂,你姥爷当过教书先生,我也做教书先生,娘教你读书好吗?”

“谢母亲!”仲尼说完,叩了一个头。

仲尼很小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到了母亲为抚育自己成长而付出的血汗和泪水。

后来,仲尼特别注重孝道,除了时代的原因外,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抚慰母亲孤苦的心灵,仲尼很小就帮着母亲干活,挑水、打柴、种菜、放牧,凡是自己能干的活他都抢着干。仲尼的母亲体弱多病,常常卧病在床不能起身。每次母亲病倒,仲尼都很尽心地服侍左右。

要是母亲病情严重时,仲尼常衣不解带地陪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