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挥学生特长

子贡小颜回一岁,原籍卫国。颜回是正人君子,而子贡是稍带轻率性格的聪明人。仲尼曾说:“即使不出来做官也能赚钱,所计划的事都能兑现。”子贡就是这种人。

有一次,子贡问仲尼:“我像什么呢?”

仲尼答:“你是个器。”意思是有用的成材。

子贡问:“哪种器呢?”

仲尼答:“瑚琏。”

瑚琏是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时候盛黍稷的器具,上面装饰有贵重的宝玉,外观华美。仲尼用瑚琏譬喻子贡,意思是说不是君子,但是,属于器具中的贵重者。

子路向仲尼学得某一个道理后,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便不敢再去学新的道理;可是,子贡完全相反,他是在某一个道理还未能实践前,就想学新的东西。

子贡曾向仲尼请教说:“我想要做到:不希望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给别人。”

仲尼听了说:“很好,很好。不过这是仁者之事,不要太勉强,这似乎不是你轻易可以做到的。”

仲尼在卫国的时候曾听到一个消息说,齐国田常想要作乱,后来,因为遭到齐国卿大夫鲍氏、晏氏的压制没敢发动,可是,他却把军队移向鲁国,准备侵犯鲁国。

仲尼马上召集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不能坐视国难而不救,现在,我想派人去和田常交涉,诸位的意思怎么样?”子路马上挺身出来说:“老师,请让我去交涉吧!”仲尼没有答应。接着,子张、子石也来请求,但仲尼都没有允许。最后子贡说:“让我去试试看好吗?”仲尼允许了。因为仲尼想:以子贡的口才,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子贡到了齐国,向田常说:“你想出兵攻打鲁国来立功,这想法错了,鲁国并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依我看来,不如移兵去攻打吴国倒来得容易。”

田常说“你所说难的,正是我认为容易的;你所说的容易的,正是我认为难的。请不要再胡说八道了。”

子贡开始发挥他的辩才:“有句话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现在,你所要忧虑的是国内的事。听说你曾被封过三次,三次都没有成功,这是国内大臣们暗地反对的结果。如今,你准备攻打鲁国,去扩大齐国的领土来建功,你却没想到,即使齐国真的战胜了,受益的是君主和那些大臣们,更助长了他们的骄矜自大,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大臣们只顾自己,是不会封赏你的。日子一久,你必然和大臣们相争,这么一来,你的情形可就有了危险,地位也就保不住了,所以,我说放弃攻打鲁国而去攻打吴国,也就是这个道理。攻打吴国,是不容易取胜的,也必定会有很多人要丧命在沙场上,国内的大臣们也就被迫不得不引咎辞职。这样一来,在齐国国内就没有人能和你争权了。”

田常听了子贡滔滔不绝地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军队已经开往鲁国去了,中途要是改变方向,转往吴国去的话,大臣们可能要怀疑我,你说,这可怎么办?”

“不要紧,”子贡说,“你下令暂缓前进,让我先到吴国去,叫吴国的军队为救鲁国而迎击贵国的军队,那么,你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去打吴国了。”

田常同意子贡的计划。于是,子贡便赶往江南的吴国去了。

到了吴国,他向吴王夫差说:“‘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现在齐国要侵占我们弱小的鲁国,想跟贵国争强,这对贵国是很危险的事。发兵救鲁,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假如战胜了齐国的话,还可以慑服晋国,这对于贵国是很有利的,名义上是救鲁国,请大王速下英明的裁决吧!”

吴王夫差说:“好的。不过,目前我们也有困难。不久以前,我们打败了越国,把越王击退到会稽。听说越王现在还专心致志地卧薪尝胆,想要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呢!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还是先把越国解决了。你的计策等一些时候再说吧!”

子贡继续游说:“越国弱小,和鲁国差不多,而贵国强大,和齐国也差不多。如果大王不攻打齐国,那么,用不了多久,齐国必然把鲁国给吞灭了。贵国如果只顾存亡继绝的名义,弃齐国而伐小越,就不是勇,勇者不避艰难,仁者不弃受困的人,智者不错失时机,义者不绝世。现在不伐小越,是向天下宣扬仁;救鲁国而伐强齐,是向西方的晋国示威。这么一来,各国的诸侯必然相率来朝,大王的霸业就会更盛了。如果大王还担心越国为患,那么,请让我到越国去见越王,要求他们也出兵帮助贵国去攻打齐国。这样对于越国,名义上是加入伐齐阵容,实际上等于削减了越国的兵力,越国更不足以为患了。”

吴王很高兴地说道:“那么,就请你到越国跑一趟吧!”

越国方面听到子贡要来,预备热情地招待他。越王还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并且用自己的马车,恭迎子贡到宾馆去。

越王是个小国的君主,所以态度很客气,到了宾馆就跟子贡说:“我们是蛮夷之国,一切都不大开化,大夫有何贵干,劳驾来到我们这里?”

子贡说:“有件关系重大的事,所以特地来拜访。”

“请指教。”

“事情是这样:最近我请求吴王伐齐救鲁,吴王虽然也有这个意思,但心里总是挂虑着越国。他说:‘让我先收拾越国后再说。’这么一来,他一定要先来攻打贵国。我的意思是:贵国如果没有报仇的意思,却被人怀疑,那是很冤枉的事;有报仇的意思,而被人先察觉,也是很糟糕的事。事情还没做而先被人家知道,是很危险的事。”

越王点头说:“我过去曾经不自量力,和吴国打了一仗,受困在会稽,痛苦达于骨髓,整天整夜只因仇恨未报而舌干唇焦。我勉励国人只有跟吴王拼命才能复仇,就是战死,也是我心甘情愿的。”

子贡接着说:“吴王为人残暴,群臣也不堪其忧。由于多年的战事,国家疲惫,老百姓都怨恨朝廷,大臣们又不诚心为国效力。所以,不久的将来,吴国国势一定会衰退的。大王如能出兵帮助吴国,激发吴王的斗志;再送重宝,讨吴王的欢心,并且用柔辞来迎合他的意思,吴王必然会攻伐齐国。如果吴王战败了,那是大王的福气;如果吴国战胜了,一定会乘胜进攻晋国。我还准备到晋国去见晋王,说服他们和贵国一起去攻打吴国。吴国大部分的精锐军队将在跟齐国作战的时候损失掉,到那时候一定不堪贵国一击。”

越王立刻赞成子贡的意见,并且准备送子贡许多金子和两支锐矛,但都被子贡谢绝了。

子贡赶回吴国,向吴王报告说:“我把大王的意思转告给越王知道,越王态度很恭敬,他说是因为小时候失去父亲,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实力,贸然跟贵国作战以致一败涂地,实在很惭愧。今蒙吴王宽谅,谢恩犹恐不及,根本不敢别有用心。”

吴王当然得意极了。又过了五天,越王派遣大臣文种来吴国晋见吴王,说:“听说大王将为正义而伐齐国,敝国计划动员兵力3000人,以追随大王。另外,由贱臣文种经手,将已故先王所持用的武器、20套铁甲衣和矛剑等敬赠给贵国的将领,以示敬贺之意。”

吴王等越臣离去后,召子贡来说:“越王自动表示要追随我去讨伐齐国,并且准备了兵力3000人前来助阵,可不可以接受?”“不要接受。把别国的兵力调走,让别国的老百姓受苦,并且使别国的君主来服侍自己,这都是不义的行为。我的意思是:大王可以接受越国送来的礼物,但不必让越国出兵。”吴王便拒绝越王出兵助阵,以显示大国风度。

于是,吴国派出大批兵马攻打齐国。

子贡就赶往晋国,对晋王说:“凡事宜事前有准备,以防突发事件。现在齐国、吴国会战,如果吴国输了,越国可能把握时机攻击吴国;如果吴国赢了,可能乘胜转攻贵国。”

晋王听了很着急,问道:“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让兵马充分休息,养精蓄锐,以待良机。”

晋王同意子贡的建议。子贡完成任务后,赶回卫国仲尼的所在地。

仲尼看到子贡回来,就说:“辛苦了,辛苦了!这次的任务很重,你一定很辛苦了。”

子贡把自己在各国活动的状况,逐一向仲尼报告。仲尼对子贡甚为嘉许。

此时,吴国的大军正秘密地向齐国前进。而齐国的军队,在前往鲁国的途中,临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士气立刻涣散了。吴国和鲁国的联军突然来袭,齐军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吴军大胜,准备凯旋,但吴王想乘机进攻西方的强晋。所以在中途突然下令,但士兵们都急着想回乡见亲人,所以,士气低落,怨声载道。晋国拥有强大的军力,加上子贡的来访,事前已有准备。结果,吴军大败。

越王听说吴军在晋国溃败,认为报仇的良机已到,马上率军渡过钱塘江攻打吴国,逼近离吴王王宫一公里的地方。

吴王慌忙离开晋国,赶回吴国,迎战越军。但吴国大势已去,三战三败,王宫被攻陷。越王杀掉了吴王夫差和吴国的一些大臣。

子贡以一己的力量使鲁国免于灭亡,乱齐破吴,强晋助越,左右了当时五个国家的命运。

子贡很有才气,但对仲尼则非常恭敬。有人曾对子贡说:“你很谦虚,我看仲尼也不一定比你贤明多少。”

子贡说:“君子要慎于言,不要乱说话。我是远不及我们老师的。我不及他,就好像不能挂个梯子爬上天一样,我们相差得太远了。假如老师愿意参与国家的政事,很快就能够看到功绩。老师在世,世人莫不向往;老师逝世,世人莫不同声哀悼。我哪里比得上他呢?”

仲尼逝世后,一般弟子都服三年丧,子贡却留守在墓旁,达六年之久。

教育学生重德知恩

在“孔门十哲”中,仲弓是长于德行的。

有一天,仲弓向仲尼请教政治,仲尼说:“出门的时候,要如同参见大宾一样地恭恭敬敬;差遣人民的时候,要如同承受大祭一样地谨慎。”

仲弓就一直遵守这个教训。仲尼说:“雍也,可使南面。”冉雍就是仲弓的姓名。“可使南面”的意思是说,可以让他就任诸侯的地位。因为古时候诸侯接见臣下,都是面向南方而坐。

因为仲弓常蒙仲尼嘉许,嫉妒者在暗地里故意毁谤他说:“仲弓也许是仁者,但是口才不好,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类恶意的话语传到仲尼的耳中,仲尼说:“什么口才?要口才做什么用?”

嫉妒者说:“跟人家说明道理,不是需要口才吗?”

仲尼说:“不,口才是无关紧要的,善弄口舌的人,有时爱信口胡说,容易惹来麻烦,不管仲弓是不是仁者,至少他说话是很谨慎的。说话谨慎才重要,口才还在其次。”

由于仲弓的父亲出身微贱,又有人拿这一点来贬低他。想找个机会和那些说闲话的人谈谈。

有一天,仲尼和几个弟子到郊外去散步,正是春耕时节,有很多牛在耕田。牛群里大多数是杂种牛,其中有一头红色的大牛,毛色好看,犄角也很美丽。仲尼自言自语地说:“这头牛壮美啊!”

弟子们也说:“真是,这么好的牛让它做耕牛,太可惜了。”

仲尼问道:“你们认为那头大红牛是不是很适合做祭坛上的牺牲?”

弟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仲尼再问:“假如那头大红牛是出身于杂种的犁牛呢?”

弟子们说:“出身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本身是好的,不就可以了吗?”

仲尼说:“对,只要本身是好的就行了。只要本身是好的,山川诸神都不会舍弃它的。”

在归途中,弟子们才恍然大悟,老师是借犁牛的例子,来替仲弓说话啊!

宰予的字叫子我,也是“孔门十哲”中的一位,他常受到仲尼斥责。因为他有些懒惰,嘴巴厉害,喜好强辩。

有一次,仲尼正在讲课,宰予因贪午睡,迟到了。仲尼就斥责他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说,宰予这种人,就好像是腐朽了的木头,不能加以雕刻;又好像是污秽的墙壁,无法加以粉刷。

仲尼还说过:“以前,我对于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是听其言以后,还要观其行,才能相信。这是因为看到有宰予这种只能言而不敏于行的人,才转变了我的态度。”

因为宰予时常嘴巴上说得很好听,行动则总是不及他人。宰予爱说俏皮话,对于仁道、信道不笃行。有一次,还故意问仲尼:“有仁的人,如果知道井里有人掉下去的话,为了救人是不是自己也要随着跳下井去呢?”

仲尼答道:“何必非这样做不可呢?君子可以用计策使人得救,但不能使自己也陷入井里。如果是合乎情理的话,也许可以欺骗他一时;但是违背情理的话,就绝对不能蒙蔽他了。要救掉在井里的人,应该在井上设法施救。如果自己跟着跳进井里去,那等于是自杀,不但救不了他人,连自己也要遭灭顶之灾,这种道理很明显。仁者听到他人遇难时,应急切地去施救;然而不顾自己的安全,这也不是好的办法。”

又有一次,宰予向仲尼问三年之丧:“服三年之丧,好像时间太久了。君子居丧三年不习礼,礼必坏;三年不习乐,乐必崩。吃完旧谷,新谷上市也只需一年;在一年里,天运一周,时物皆变。所以,服丧是不是一年就足够了?”

仲尼答道:“服父母之丧未过三年,就开始吃米饭,穿锦缎华衣,你心里不觉得不安吗?”

宰予却面不改色地说:“不会。”

仲尼不高兴宰予这种无仁于亲的态度,就斥责他道:“你心里不觉得不安的话,那你就那么做好了。事实上,要是君子的话,在服丧的时候,就是吃了什么美味的东西,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味道;就是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觉得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能心安的话,你就那么做好了。”

宰予自知不对,退了出去。仲尼叹息着向旁边的弟子们说:“宰予没有仁心。婴孩出生,至少得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说,反哺三年之丧是天下的通义,绝不算久。宰予这个人,对于父母竟连三年的恩情也没有啊!”

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弟子

在杏坛开办私学后,整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用弟子的故事教育弟子,便是仲尼的生动教学法之一。他的得意弟子闵子骞,有时便成了仲尼教学的助手。

闵子骞是鲁国人,平民出身,是第一批登上杏坛拜师的孔门弟子,比仲尼小15岁,文武双全。

一天拂晓,闵子骞挎箭提刀和颜路去矍相圃习射练武。刚走出阙里街不远,路遇一位胖汉用土车推着一具尸体。胖汉子看到有人同行,便暗自急着赶路。闵子骞看出了蹊跷,大喝停车。

胖汉子假装没听见,继续急走。胖汉子照样急行。闵子骞快跑几步,赶在小土车前面,挡住了去路。胖汉子认为一位哲人管他的闲事儿,仗着有些武功,便拉开了架势猛扑过去。文武双全的闵子骞一拳就将他打倒在地,又踏上一只脚。

胖汉子立刻求饶道:“大爷饶命,小人叫张成。小人有眼无珠,一见面就该向大爷说明白。这位老人是个老乞丐,她死在了街旁,我把她推到郊外。”

车上的老太太听到自己要被推出城活埋,急忙挣扎哀求:“张成,儿啊!我是你亲娘啊!我还没死,你不能活埋我呀!”

闵子骞和颜路上前解开绳子,掀开草苫子,扶起老人。老人说:“他是我的儿子。我生病卧床三天,他没给饭吃,也没给水喝,想饿死我。他说推我去看病,却原来趁我昏迷,想推出去活埋我!孽子呀!”

闵子骞猛一把抓住张成,怒不可遏地说:“张成!你娘有病,你不但不给她治病,还想饿死她。三天没饿死,又推出去活埋!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我问你,你出生时,是你娘身上掉下的几斤什么?”

张成点点头说:“我出生时,就是娘身上掉下的几斤肉。”

闵子骞说:“既然如此,我就从你身上割几斤肉,煮熟了,让老人吃顿饱饭,我再带她老人家到官府告你,官府不杀你的头才怪呢!”

颜路和围观的人也高声怒骂起来。张成跪地求饶道:“请各位大爷放心,今后我一定孝敬好母亲!孝敬好母亲。”

闵子骞正告张成:“快把你娘推回家去,立即给老人请医生治病,好好地伺候老人,如若故伎重演,定让你不得好死!”

“是,是!”张成应诺着,推着母亲回家了。

习射练刀归来,颜路向正在吃早饭的老师汇报了这件事。仲尼说:“太好了!也太巧了!我正考虑今天上午上课时,让闵子骞主讲呢!”

开始上课了。仲尼说:“今天上‘孝道’课。先由颜路讲一讲今天早晨发生的故事。”颜路激动地站起来,绘声绘色地将闵子骞惩治不孝之人张成的经过讲完了。

仲尼说:“闵子骞之所以容不得虐待父母的人,并当即予以严惩,根本原因在于他德行卓著,孝行突出。‘孝’是指尽心尽力地尊重、爱护、奉养父母等长辈。要知道,‘仁’是德行的核心,‘孝’是仁的基础。换句话说,‘孝’是人的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为政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他的道德就恶劣到了极点!对父母不孝的人,对他人不可能讲‘仁’,对朋友不可能讲‘义’,更不可能忠于国家和黎民。所以,‘忠’‘孝’‘仁’‘义’是密切关联的,是一致的。闵子骞是个德行很好的人。对于他孝顺继母的故事,我五年前就知道了。他12岁时,就是闻名鲁国的大孝子了。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完全同意。我可以用一句话评价:‘孝哉闵子骞!’现在,请闵子骞给大家讲一讲他孝敬老人的故事。”

闵子骞一向不愿谈自己,但对于老师的安排还是听从了。闵子骞庄重地站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讲述了自己孝敬父母的经历。

闵子骞6岁时,母亲病故。年幼的子骞虽劝父亲节哀,而自己却哭得死去活来。他为母亲披麻戴孝,守孝百日。

不久,闵子骞的父亲闵德仁又娶了一个妻子,叫李秀英。李秀英一进门,就看子骞不顺眼。但迫于丈夫的威严,还能顾顾面子,家中暂时相安无事。后来,李秀英一连生了两个男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她厚待亲生儿子,虐待子骞。

一次,丈夫外出,她在一个锅里做了两样饭,让两个亲生儿子吃白面馍,让子骞吃黑面掺菜的窝窝头。子骞看到两个弟弟和自己吃的不一样,眼里涌出了泪水,但又怕生出事端,悄悄避开了继母。继母把子骞叫到跟前说:“你两个弟弟才四五岁,理应吃好的。你长大了,12岁了,还为这点小事掉眼泪?你是个好孩子,可千万不能对你爹乱说。你要是不听话,就送你到你姥姥家去住!”

子骞用衣袖擦去泪珠,说:“娘说得对,我年龄大,什么事都得让着弟弟。我不会对爹爹说的。”

这年冬季寒气逼人,兄弟三人同时穿上了母亲做的新棉衣。在大门外,两个弟弟在风雪中跑来跑去玩,头上还冒汗,而子骞却冻得浑身发抖,两手抱在胸前,缩作一团。

闵德仁见此情景,大骂起来:“你两个弟弟年纪小,穿得薄,还生龙活虎的。你12岁了,穿得又厚,竟冻成这个样子,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今天,这雪下得不大,还不快去牵牲口套车,跟我到集市上卖粮贩鱼去!”

在大门口套好车以后,父亲让子骞赶车,但他冻得浑身发抖,双手麻木无力,抓不住缰绳和鞭子。父亲怒斥:“你是偷懒,还是故意败坏你继母的名声!”

子骞不吭声,父亲更加生气,大喝一声:“跪下!要你这造孽的东西何用!”说着夺过鞭子,朝他身上猛抽下去。

谁知皮鞭刚一下去,棉袄被抽烂了一长条,芦花从棉袄夹层里纷纷扬扬地飞出来,父亲惊呆了。

李秀英自知理亏,听到怒骂声,战战兢兢地从屋里走出来,双膝跪地:“夫君息怒,贱妻虐待长子,对不起您!今后,一定善待子骞,望夫君宽恕。”

子骞双手抓住了父亲手中的皮鞭,跪在地上,为继母求情:“父亲不要生气,母亲平时一向善待孩儿,做棉衣这件事,仅是一念之差,父亲不要为这点小事生气,就饶了母亲吧!”

父亲扔下皮鞭,生气地说:“看在长子的面子上,我不打你。但你败坏了我家的门风,非休了你不可!”说完,他走进屋里,从一块白绢上撕下一长条,走到书桌旁,拿起毛笔,动手写了休书。

子骞上前抓住父亲手中的毛笔,哭着说:“父亲,你静一静,消消气,这休书万万写不得。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孩子宁可一人受苦,不能让两个弟弟受饥寒!”

父亲这才撂下手中的毛笔说:“要不是这厚道、孝顺的孩子讲情,非休了你不可!”

子骞上前扶起仍跪在院内地上的继母。继母满面羞愧,不由得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她拉着子骞的双手,泣不成声地说:“儿啊!继母对不起你。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生儿子啊!”

继母回到屋里,一口气给子骞做好了新棉袄、新棉裤。子骞换上一身新棉衣,来到继母面前说:“给母亲请安,多谢母亲疼爱孩儿。”

继母流着泪说:“儿啊!我丧了良心啊!对不起你啊!我作出这样的事,你爹骂我、打我、休我,都是我罪有应得。你心眼好,不与我一般见识,是你成全了咱们这个家啊!天下哪有你这样的好孩子啊!”继母因忏悔、痛心,变得精神恍惚。

子骞一边安慰父亲,一边护理继母,给她请医生、煎药。一连七天,继母的病才好转,但身体虚弱,卧床难起。

子骞对父亲说:“母亲体弱,我去武棠亭买些鲜鱼来,给母亲补身体。”

闵子骞来到台子上,没看到一个卖鱼的。放眼水面,坚冰锁湖,连个打鱼的人影也没见。他低着头,在台子上走着走着,突然,紧皱的双眉舒展开了。他来到附近一户农民家里,借了一把鱼叉、一个榔头,使尽平生力气,连砸几榔头,坚冰被砸开了一片。一会,那群鲤鱼移至冰窟处吸气。子骞趁机猛下一叉,叉出一条鲤鱼。在叉第二叉时,因用力过猛,把冰踩塌了,一下子把棉裤浸湿了大半。他索性脱下棉袄,往旁边的冰上一放,蹲下身去,一连抓上来五条鱼。

父亲、继母看到子骞扛着鲜鱼回来,立即给他换衣服。问明原委之后,夫妻俩都感动得哭了。从此,继母变成了一位慈母。

她向丈夫提出:“子骞这孩子聪明、德行好,光让他在干活之余跟你学识字不行,应该送他去上学,才能把他培养成才。现在,无非家里困难一点,我早起晚睡,多纺棉、多织布,家里再苦,也不能苦了子骞这样的好孩子!”

她亲自送子骞进入“观鱼台学堂”就读。在学校里,子骞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

子骞在“观鱼台学堂”就读三年,连年荣膺第一名。一天,一位姓赵的先生来到子骞家里,向其父母恭贺:“您夫妇真乃教子有方,子骞连年品学兼优,才智超群,可喜可贺。”

赵先生喝下一口茶,继续说:“借此机会,我还要告诉您夫妇一个好消息,昨天,我表哥从曲阜来我家,他说:‘国君下诏,批准当代圣人孔夫子开办私学,仲尼已在曲阜贴出告示,五月末举行拜师仪式,只交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就可以入学了。’我看,您夫妇还是送孩子投孔门吧!以免误其前程。这孩子才15岁,将来一定能成为高才大贤!”

公元前522年,夫妇俩用马车为儿子装上竹简、衣物、粮食,并带上银两和十条干肉等,亲自送子骞赴曲阜,拜仲尼为师,投孔门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