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不改潜心治学

孔子回鲁国后,国君立即召见。孔子向哀公叩头道:“孔丘拜见主公!”

“夫子平身,这些年,你在外受苦了!”鲁哀公给孔子赐坐。

孔子说:“丘离开鲁国14年,思国念乡,现在回来,十分欣慰。”

鲁哀公说:“夫子博学多才,精通政事。请问,作为一国之君,为政之首要一条是什么?”

孔子说:“为政在于选臣!”

鲁哀公说:“为什么国君为政在于选臣呢?”

孔子说:“因为国君为政在于执掌国家全局、国家大事。国家全局的兴衰系于国家大事的办理成效。国家各方面的大事要靠各方面的大臣去办理,大臣选得好,国家就治理得好。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皆注重选用优秀的大臣,结果,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对于国君来说,选臣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鲁哀公说:“应选什么样的人做大臣呢?”

孔子说:“应选有仁德的贤才,即选那些诚心辅佐主公推行礼治、公正清廉而又能文能武的人。”

鲁哀公说:“不能选什么样的人当大臣?”

孔子说:“不能选庸者、贪者、伪善者、狂妄者做大臣,因为选用此类人无助于国家振兴,只能瓦解、败坏国家。”

鲁哀公说:“怎样做人民才会臣服?”

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陋的人的上面,人民就臣服了;把邪陋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的上面,人民就不会服从了。”

鲁哀公说:“国君为政应注意什么?”

孔子说:“多储粮食,从严治军,加强军备。”

鲁哀公说:“夫子一向主张以礼治国、以仁德治国,今天为何又提出多储粮和军事问题?”

孔子说:“多储粮是为了备荒,也为了军需;从严治军,是因为现在鲁国治军不严,疏于军训;加强军备,是因想称霸的列强时常有入侵鲁国、让鲁国称臣进贡的野心。这样做,对以礼治国、以仁德治国,能起到保证作用。”

鲁哀公说:“国君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

孔子说:“对于国君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富裕了!因为民富则国强。”

鲁哀公说:“怎样使黎民富裕呢?”

孔子说:“轻徭薄赋、重农兴商。”

鲁哀公说:“作为国君,最大的禁忌是什么?”

孔子说:“国君最大的禁忌有四条:一忌背离周礼与仁政德治;二忌任用奸佞之臣;三忌重徭厚赋苛政;四忌骄奢淫逸之行为。若国君能做好这四个方面,才不愧为真正的明君圣主。”

鲁哀公不由得深吸一口冷气,心想:好厉害的夫子啊!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我也不敢用你呀!你太尖刻了,你把我为政、处世、生活看得太清楚了!我若封你为上卿,你仍像当年对先君和季孙斯相国那样直言不讳,寡人还能抬起头来吗?想着想着,哀公迅速转移话题说:“眼下,国家正需要‘有仁德’‘能文能武’的年轻人,夫子门下精通六艺者济济,请夫子为寡人写一份优秀年轻人才的《题名录》,这也是夫子教书育人、对江山社稷的贡献嘛!”哀公故意使用了“年轻”一词,意在将孔子排斥于“选臣”之外。

“写《题名录》是件大事,容丘细思之。”孔子说完,起身告辞。孔子知道自己不会被鲁君重用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自言自语道:“仕途休矣!从此,我应把精力完全转移到教学和编书上来了。”

孔子返回曲阜的当天下午,由子路驾车,前往相府,拜访季孙肥相国。但是见面后的谈话让孔子大失所望,两人的政见根本不同。于是,孔子对子路说:“看来,我也不再求仕了。从此,我可以专心传道授业和整理文献了。”

多年来,夫子身在外国心怀鲁国,教导弟子先后打败进攻鲁国的吴、齐两国军队,保卫了鲁国安全,可谓功德无量。在同一时期,孔子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和对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提出了“中庸”“正名”等著名理论,完善了对“君子人格”的阐发,标志着孔子学说的成熟。

回国后,当他发现与当政者政见不一时,便开始潜心治学,由此开启了影响历史达数千年之久的儒学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