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怀着无尽的爱

公元前492年5月,孔子一行离开了郑国,直下东南,来到陈国的国都宛丘,即现在河南淮阳。他们先投奔司城贞子,通过他会见了陈闵公。

陈闵公对孔子的博学多闻惊异不已,欢迎孔子的到来,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让他住最好的馆舍,聘请他充当官府的文化顾问。希望孔子能帮助他改变国势衰落的局面。

孔子在陈国的生活比较安定、闲适,除了进行教学活动外,他更多地与弟子们一起到陈国名胜之地或郊野游览。然而,陈国毕竟是一个日趋衰落的小国,孔子在政治上难有什么作为。

不久,从鲁国传来鲁国执政季桓子病死。

季桓子死后,季康子承袭爵位并成为鲁国的执政。他办完季桓子的丧事后,准备依照父亲的遗愿召回孔子。可大夫公之鱼却不同意,他对季康子说:“以前,先君对孔子未能重用到底,为列国诸侯们耻笑。今天又起用孔子,如再不能重用到底,必然更为诸侯们耻笑。”季康子问:“那么召谁任用为好呢?”公之鱼说:“召冉求为好。”

季康子于是派出使者来到陈国,向孔子师徒传达了召回冉求并加以重用的意向。孔子虽然不在征召之列,但看到鲁国形势的变化,仍然兴高采烈。

冉求返回鲁国的那一天,孔子对弟子们说:“这次鲁国召冉求回去,不是小用,而是要大加重用啊!回去吧!故乡的学子们志大才疏,尽管有灿然篇章,却不知如何利用。”

子贡听出了孔子话中的思乡之情,在送冉求时对他说:“你知道老师对故乡有着多么强烈的思念之情,你这次回去,一旦受到重用,一定想办法让夫子回国。”

冉求回鲁国后,做了季氏的家臣。他一再向季康子进言,希望召回孔子,但公之鱼的话还影响着季康子,他没有很快发出召回孔子的命令。

孔子在陈国迟迟得不到召他回国的消息。这时,却传来楚昭王要聘请孔子去楚国,并打算以书社之地七百里封赏孔子的消息。孔子正准备去楚国,楚昭王却在城父生病。他所率领的援陈抗吴的军队也停止了军事行动,准备后撤。这样一来,与楚国结盟的陈国立刻面临吴国更大的军事压力。于是孔子离开陈国,朝楚国奔去。

孔子一行为躲避吴兵的袭扰,辗转迂回,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仓促离陈时带的那点粮食很快用去大半,待他们发现离楚国还有相当远的路程的时候,已经陷入了饥饿的困境。此时,蔡国人也得到孔子要去楚国的消息,他们认为孔子师徒一旦到达楚国,肯定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兵对孔子一行进行拦截。

断绝了粮食,许多弟子都饿病了,不能行走。孔子只得找了个临时栖身之所停下来让子路和子贡去寻找粮食。子路和子贡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远远听到孔子那悠扬的琴声。

子路想,今天到了这步田地,老师不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还有雅兴弹琴吟唱。子路越想越气,急匆匆走到孔子面前问:“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瞥了子路一眼,停止弹琴,平静地说:“当然有。不过君子能安守贫穷,小人贫穷可就无所不为了。”

弟子们被他的话所打动。大家一面公推有外交才能的子贡出使楚国,要求楚国予以接应,一面共同动手,挖野菜,拾柴禾,顽强地坚持下去。师徒在陈、蔡之间的旷野支撑了七天。第八天上午,子贡带着满载食物和生活日用品的楚国车队回来了。

这期间,孔子曾派子贡等人到郢都与楚国联系,希望能允许他们到郢都去,更希望楚惠王能够召见他们,但一切努力都没有成功。

孔子放弃了在楚国从政的希望,他想,何不借此机会在这个陌生之地广泛游历一番,以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呢?在楚国的三年里,孔子师徒的足迹遍布北起方城即今属河南、南至汉水、东到新蔡、西至南阳的许多地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尽情地徜徉在汉北的青山碧水之间,在山林、河边、田间、道路、邑里,在他们经过的一切地方,与社会下层各色劳动者,如农夫、渔夫、隐士、牧童等有过广泛的接触,充分地了解了楚国的风土民情和深植于民间的楚国文化。

楚国人大概因为受原始的楚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崇尚自然,追求不受礼法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隐士特别多。他们隐居山野、河畔、湖滨,种田、打猎、捕鱼,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与孔子积极奋发的入世精神格格不入。孔子与他们相遇,必然发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

有一位姓陆名通字接舆的隐者,为了避世,假装疯狂。

一次,他远远看见孔子乘车走来,就故意唱着歌迎上去。走到孔子的车旁,他放慢脚步,款款地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了呢?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追寻。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太危险了。”他所表述的观点,孔子当然不同意,就准备下车与他交谈。接舆却赶快走开,有意不与孔子交谈。他大概只想向孔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却无意与孔子进行辩论。

师徒在楚国北部地区依靠叶公的资助,过了三年平静的生活。这时,应鲁君之命出使吴国的子贡在完成使命后回到孔子身边,带来了故乡和亲人的许多消息。

孔子再也坐不住了,想马上赶回故国。可是,因为得不到鲁国执政季康子召他回去的命令,他还不便自行返国。孔子最后决定先回到卫国,等时机成熟后再就近返回鲁国。

公元前486年夏秋时节,孔子一行离开楚国,踏上返回卫国之路。他们先来到陈国的国都宛丘,看到的是经过楚国征伐后的一片衰败景象。孔子心情沉重,本打算稍事休息就北上,不料竟生了一场大病,数日昏迷不醒。病情危急时,子路把弟子们当作家臣组织起来,准备筹办后事。幸好,孔子终于脱离了险境。

公元前485年春,孔子的身体逐渐康复,他在弟子们的簇拥下,离开陈国这多难的小邦,经过宋国西北部名叫仪的边邑,向卫国行进。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卫国的都城帝丘。

此时,卫出公与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的矛盾仍未解决,孔子想到逝去的卫灵公,随卫灵公驰骋帝丘大街的尴尬情景,恍如昨日,心中充满感慨。他带着学生驾车走在帝丘街头,寻觅过去的足迹。

他们来到过去住过的馆舍,想看看昔日朝夕相处的馆舍主人。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馆舍主人的丧礼。孔子郑重其事地进去吊唁,当他看到那熟悉的主人如今静静地安卧在灵床上,不由得伤心地哭起来。走出馆舍,孔子让子贡解下拉车的一匹马,作为丧仪送给馆舍。

孔子受到了当政的卫出公和孔文子的礼遇,以国家养贤之礼以示尊崇。不过,由于卫卫国君臣始终对孔子的理想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孔子无法迅速解决卫国面临的一系列急迫问题,因而对孔子采取一种尊而不用、礼而不重的态度。

第二年,从鲁国传来不少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鲁国,孔子弟子们个个表现不凡,这使季康子感到有必要迎回他们的老师。于是派出公华、公宾、公林等作为使臣,携带厚礼前来卫国,迎接孔子返回故国。

孔子从54岁离开鲁国,到68岁返回,整整周游了14年,历经卫、宋、曹、郑、陈、楚等诸侯国。虽然做官从政、大展宏图的理想未能实现,但他却通过大量接触各国政要,广泛结交各类人士,深入了解了各诸侯国的政情民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公元前484年9月,孔子同他的弟子们一起,渡过济水,进入鲁国的土地,孔子不由得站起来四处张望,映入眼帘的,尽是自己熟悉的风光。车一过洙水,鲁国都城的城楼就展现在眼前,孔子命令驭手加快速度,很快就跑完了最后的行程。

马车到达城门时,孔子看到鲁国国君的代表以及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还有自己的儿子孔鲤以及学生子贡、冉求等一大群人正迎候在城门口。

返国后,朝中官员以及众多的故旧亲朋、昔日弟子,络绎不绝地前来探望。因为孔子年事已高,不宜提任具体官职,鲁国就给予他很高的待遇,并尊之为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