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民族性的几种描述

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学者基于民族自觉,着力于中国民族性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定义与标准,而停留在概念性、印象性的描述上。尽管如此,其描述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本民族的特性,不失为有趣的参考。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第二章“中国人之德性”中,对中国人的“德性”(Character)作了相当详尽的分析。他列举了十五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一)稳健;(二)淳朴;(三)爱好自然;(四)忍耐;(五)无可无不可;(六)老滑俏皮;(七)生殖力高;(八)勤勉;(九)俭约;(十) 爱好家庭生活;(十一)和平;(十二)知足;(十三)幽默;(十四)保守;(十五)好色。林语堂把上述一切品性包容于“圆熟”一个名词里头。“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造社会的新企图。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之自信,所以中国青年老是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中,综合当时学术界的各种见解,列举中华民族的特点如下:

(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心,循私废公及贪污等。

(二)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 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

(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虚伪;一面指宁牺牲实利而爱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

(四)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

(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贫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淡而爱好自然风景,不矜尚权力,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

(六)守旧。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取冒险精神,安土重迁, 一动不如一静等。

(七)马虎(模糊)。指马虎笼统,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 敷衍因循,不彻底等。

(八)坚忍及残忍。残忍指对人或对物缺乏同情;坚忍指自己能忍耐至甚高之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皆属于此。中国历史上的诛灭三族, “斩草除根”,剐刑、宫刑、剥皮、易子而食、杀妾犒军等行为,都是残忍的表征。

(九)韧性及弹性。韧性指坚韧不拨,弹性指反弹力。此不独于个人生命见之,中华民族屡经患难变乱而屡复兴的历史亦证明如此。

(十)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品性之总括的特征。其涵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理,不偏不倚,不露锋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

近代“怪杰”辜鸿铭认为中国人具有三种特点:深刻、广阔与单纯。他把中国人与外国人作比较,认为美国人虽具有广阔与单纯的特性,但不深刻; 英国人则深刻、单纯,但不广阔;德国人深刻、广阔,但不单纯。此外,辜氏还指出中国人的细腻,认为这一点只有法国人能与中国人媲美。他还认为中国人不太为冰冷的理智所左右,而有很浓厚的人情味,因此中国人的礼貌举世闻名。总之,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可以说具有一幅成人的头脑和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对中国人品性的全盘肯定,赞美有加,近代以来除辜氏之外, 大概不会有第二人。

关于中国人的感情及思维习惯,有的学者认为:(一)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具有对立性的两面:一方面中国人爱好自然,感受细致、脆弱、深刻而又

敏锐。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烈的补偿需要,即以外表与内心的矜持隐藏自己的感情。(二)中国人的智能是具体的,不重系统,喜全面观察而不喜分析; 喜欢简短、切要的表达方式。(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

上述的种种描述,均源于个人观察和历史结合,而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因此难免其主观性和片面性。至于对中国民族性的科学研究, 则是今天我国社会学者、人类学者和心理学者所应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