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奠奠”

从美国影片中,我们看到:小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竟不生气; 年轻人直呼年长者的名字,年长者也不介意;下级直呼上级的名字,上级也不觉得是冒犯。他们是那么随便,那么轻松,那么“没大没小”,不知贵卑贵贱为何物。正如美国人类学家 R·本尼迪克特所说:“在这里,人们确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建立在一个新的、和谐的基础上,他们以平等的身份交谈。美国人毫不拘泥于等级礼仪的枝节末叶;他们不向他人要求一定的礼节表示,也不会向他人表达一定的礼节,他们喜欢说他们不欠任何人什么东西。”“当他们回到自己家中时,甚至把礼节的表面形式也丢掉。”(《菊与剑》)

然而,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乱来”,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依着我国的传统规矩,儿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晚辈不能叫长辈的名字,年轻人不能叫老年人的名字,称呼时要按照名分、辈分、亲疏远近所定,叫“爸爸”、“妈妈”(或“爹”、“娘”),“爷爷”、“奶奶”、“叔叔”、“伯伯”、“表叔”“表伯”⋯⋯如果是近亲,倒还简单, 怕的是远戚,要依名分逻辑类推,称呼起来常常拐好几道弯,有时竟不知如何称呼才好。至于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朋友之间,是可以称呼名字的(但常常省去姓氏,以示亲切)。这些在中国礼仪中,名曰“亲亲”。

“亲亲”还有其他规矩。比如围席吃饭时,要依长幼之序入座,辈分最高的人坐“上席”。逢年过节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送节礼。亲戚之间谁家有了喜事如生儿、建房、庆寿、结婚等,要到场贺喜送礼;有了不幸事如病重、亡故等,也要到场送礼,以示安慰。总之,“亲亲”是很富有人情味的。

除了“亲亲”,中国还有“尊尊”的传统。在封建时代,神、圣、帝王的名字是必须避讳的,官员、绅士和地主在其权威所及的范围内,也是不允许别人叫他们的姓名的。称呼他们时,只能叫“皇上”、“大人”、“老爷”⋯⋯ 时代进步到今天,封建统治制度早已瓦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本质上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

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最流行的称呼是“同志”,但是,最近20 年来,使用这称呼的人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同志”移植自苏联,在中国传统中本没有根,所以随着国际上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和苏联的解体,“同志”就从中国人的日常语汇中消隐了。现在,大家又习惯于按传统的上下等级观念以官职相称了,大凡在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带“长”字号的人物, 也习惯于别人叫他“科长”、“处长”、“局长”⋯⋯倘若有人叫了他的姓名,他或许会觉得很刺耳呢。在一般社交场合,人们在打交道之前必须弄清对方的身份、地位,以确定恰当的称呼,万一叫错了,叫“低”了,是很难堪的。当然,上级叫下级的名字(隐去姓),算不得冒犯,反而在下级听来会感到亲切呢。

“尊尊”除了讲究称呼外,还特别讲究座位、名次。依中国传统习惯, 两人并坐,是右为尊,左为次;多人并排坐,居中间为尊,两边依次递减, 中国人常用“坐第几把交椅”来表示一个人的地位官职。现在呢,这传统仍保持着,但凡是开会,上至国家机关,下至小型企业,“头头们”都要按“位”入座,为防出错,有专职人员在座前放置写有姓名的小标牌,其他与会者按“等”入座,“各就各位”(自己心里明白)。要是没有自知之明,坐到不该坐的位置上,就要担心别人“你算老几”的指斥或鄙夷。在宴会上,正对着门的座席是主席,专归主人坐的,主人两旁坐着两位尊贵的客人,别的人按地位高低依次入座。与座位相类似的,是名次。中国人对“排第几”非常敏感,大凡图书、报刊、公告等在排定人名次序时,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了差错,惹得有关人士不高兴,人名次序自然要按各人的身份、地位和重要性程度而定。现在有人为了省麻烦又不得罪人,发明了“按姓氏笔划排序” 或“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的办法,被普遍效仿。

上面讲到称呼、座位名次的讲究,都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规矩,也是中国的“礼”。规矩,礼,成于传统,成于习惯,成于风俗,究其观念,就是“亲亲”、“尊尊”。中国人的“亲亲”、“尊尊”观念,导源于周礼。《礼记·中庸》记述孔子关于周礼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尊贤”又称为“尊尊”。“亲亲”从本质上说,是血缘关系; “尊尊”从本质上说,是等级关系。所以,礼的本质,不过是把社会上主要的两种关系,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尊卑有等”的原则作出规定。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这从反面说明了儒家的“亲亲”、“尊尊”之礼正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恩情。儒家认为,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而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序是社会秩序正常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使“亲亲”、“尊尊”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古往今来的通理。2000 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与此同时,“亲亲”、“尊尊”观念也就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现在回过头来说美国人,他们为什么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父母和官长以及社会上所有的人?这也是由美国的传统文化即新教伦理文化决定的。新教伦理认为,父母养育儿女是对上帝负责,是上帝把小孩子暂时寄放在他们家里,无恩可言,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对父母无义务可言。新教伦理还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大家是平等的,相互之间谁也不欠谁什么,用不着讲什么礼节。

因此,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规矩、不同的礼仪,这是由各民族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法则造成的,无所谓好坏。各民族的人只好按本民族的习惯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