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北京城里有很多的满族人,他们与我们一起生活和工作。如果他们自己不说,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满族人,因为他们的长相、说话、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与我们汉族人根本没有两样。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在过年过节时更讲究礼仪规矩。

还有回民。我们都知道,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开设有清真餐馆,几乎所有的大型会议都另备回民菜。这表明,中国有大量的回民,同时表明,这些回民仍固守着他们的宗教传统。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感觉出他们与汉人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祖先自元朝初年随蒙古兵进入中原以来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他们从姓氏到气质,从语言到行为,几乎完全汉化了。

还有湘西土家族。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因为他们在生活和语言上与汉人几乎没有两样,所以建国初期没被列入少数民族,只是在承认他们是一个民族单位后,原来很多自报汉族的,才改报了土家族。1982 年人口普查时达280 万人。这说明,他们从文化到意识已基本与汉族融合了。

以上几个例子,是说现实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事实上,这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已持续了数千年,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我们应该知道,现在占全国人口 93.3%的汉族,在历史上本身就是由许多民族聚合而成的。

传说在公元前 3000 年时,黄河中游地区有许多部落。其中以两个部落最

为强大,一个是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根据地在涿鹿;一个是以姬轩辕为首的有熊部落,根据地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姬轩辕与蚩尤都是法力无边的人,经过多年激战,最后是蚩尤战败,姬轩辕从而统一了黄河中游的所有部落,他自己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尊称“黄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既有考古根据又有传说成分的“五帝”时代。“五帝”之后,接替舜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是禹,他建立夏王朝,把天下分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奠定了日益壮大的华夏族的核心。继夏而起的是商。商原是东夷之人,而且是游牧起家的,自然是少数民族了。商部落后来迁泰山, 再向西到达河南东部,发展农业生产,而逐渐强大,灭亡了夏王朝,定都商丘。继商王朝之后,是周王朝。周人来自西方,相传其始祖是姜嫄,有人认为即西戎的一部分羌人,又是少数民族。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受商封称周。它继承了商的天下,又把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诗经·北山》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周时松散联盟性质的统一体维持了约 300 年,后来列国诸侯割据兼并,进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春秋

战国 500 多年里,各地人口的流动,各部族文化的交流,各国的相互争雄, 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也促使了民族大融合,为汉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础。秦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久, 秦被汉取代,汉王朝前后延续 400 余年,使汉民族的基础得以巩固。此后, 边陲各族人便称汉朝治下的人为汉人,而汉人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是与四夷之人不同的族类,自称“中国人”。在秦汉以后的 2000 余年里,汉民族与四周各民族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中国境内处于统一状态的时间约占 2/3,处于分裂状态的时间约占 1/3。在这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进行中,发生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文化,从事农业生产,改汉姓,易汉服,说汉语,用汉字,通汉婚,自然就成了汉人。汉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汉人被虏或自动与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亦不鲜见。

由以上的历史叙述可知,汉民族并不是个单一的种族,而是经过氏族、部落阶段后,由许多民族聚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同样,汉族文化中也包括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的。当然,由于汉族人口多,所处自然条件优越,使得汉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比较高,因而,汉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更大。正是由于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民族成分上的相互融合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就使得中华民族具有许多共同性。

在语言使用上存在共同性。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但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特点,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的人能使用汉语、汉文,一些少数民族通用汉语、汉文。作为地区性的特点,五个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和甘肃、青海、云南、贵州等多民族省内的少数民族,都分别能使用蒙语、维语、藏语、壮语、苗语、彝语等。这就使得我国各民族在语言使用上,既存在多民族的特点,又存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在神话传说中,也有着许多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表现。如:盘古开天辟地、古代洪水曾淹没大地、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等, 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广为流传。瑶族还保持着纪念盘古的传统习俗。

另外,在传统习俗方面,我国许多民族有相似之处。如对龙的崇拜,汉族中流传大量关于龙的传说,建龙王庙祈雨,选墓地看龙脉风水。满、蒙、

藏、壮、苗、布依、水等族中也有关于龙的传说,云南省有崇拜龙潭的习俗, 广西的少数民族有祭龙脉的习俗。又如用 12 属相记生年的习俗,在汉、满、蒙、藏、哈、柯、苗、彝、水、白等民族中都流行。

我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但也有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如春节, 不仅汉族过,满、蒙、壮、苗、布依等 20 多个民族也过。他们大多还过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

以上不过略举几例,并不能说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全部。随着以平等、团结、互助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即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共同点,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发展。尤其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生活中共同的东西必然会越来越多,比如信息的交流,技术、文化的交流,必须有共同的通用语言;商品的流通,又会促使生活方式的转变。所有这些,都会使得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逐渐趋同,最终民族之间的界线将可能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