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说,不生养儿孙,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为什么?因为没有儿孙,就意味着父系血统的断绝,就意味着祖宗的神龛牌位和祖坟没有人祭拜,祖宗就会成为孤魂野鬼,这是中国人最恒久、最普遍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中国人最重后嗣,封建礼法规定,妇女不能生儿育女,不管如何贤德,都可“休掉”;男人为了多生儿子,可以纳妾, 甚至还搞出“典妻”生儿的怪名堂,如果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就要考虑在宗族内过继来一个“儿子”,无论如何,不能断了香火。所以,中国人生儿育女,主观上是为了对祖先尽责,使列祖列宗的亡灵得到“血食尝祀”,这是我们中国人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

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祖先崇拜是取代图腾崇拜而产生的。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和对生殖现象的逐渐理解,人们不再愿意认被自己征服的动物为祖先,图腾崇拜被慢慢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祖先以人的神格化的面貌出现。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人的神格化的祖先也就由女性变成了男性,我们从汉字中“祖”字的构造可以找到男性祖先崇拜的证据。祖的古体是“且”,在甲骨文、金文中都画作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继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中国进入夏、商、周的早期奴隶制阶段,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建立了在父系血缘之上的宗法制度,祖先崇拜始终偏重于男性。

《论语》上面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为父辈或祖辈办理丧事;追远就是举行祭祖活动。祭祖与丧葬包括了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祭祖的起源,十分久远。孔子说夏禹“致孝乎鬼神”,《礼记·祭法》称夏人“祖颛顼而宗禹”,都是指夏代对祖宗的祭祀活动。到了商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崇拜仪式。商人祭祖包括“周祭”和“选祭”,“周祭”即普遍祭祀,“选祭”即选择五系之内的直系祖先若干位一次合祭。商代规定,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庙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庙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称庙祭祀。祭祖范围的差别,表示血统上的亲疏。周代确定了严格的宗法制度,国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周代的祖先崇拜也体现宗法关系。周代的庙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合太祖之庙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合太祖之庙为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 合太祖之庙为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家中,不得立祖庙。左为昭,右为穆。昭穆之分,主要是为了确立世系辈分。庙制的等级与各人的政治地位一致, 这种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的解体。

秦汉以后,郡县制取代诸侯分封制,由选拔而成的官僚体制突破了宗法制的天罗地网。相应地,祭祖不再是像周代那样全国性的统一行动,而更多地局限为宗族家族的内部行为。但皇族内部宗法与祭祖更加细密、系统,民众的家祭礼仪也更加烦琐。祭祀形式也有了变化,主要的变化是由庙祭过渡到墓祀。东汉应劭的《汉官仪》中就记有月底、月中、二十四节、伏日、社日、腊日等日子到坟前去“上饭”的事;王充在《论衡》中也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到了唐代,扫墓盛行。据史载,开元二十年(公元 732 年) 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节时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描述了唐时清明扫墓的情景:“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清明扫墓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除了扫墓之外,

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仪式中,还有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农历七月半冥节期间宗族内各家各户轮流为祖宗“供饭”等等。

祖先崇拜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丧葬。丧葬属于近祖崇拜,一般在三代之内,丧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悬棺葬等,汉民族以“骨肉复归于土”之义主要用土葬之法。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是周代确定的宗法性礼仪。一般来说,从人死到丧事完毕,要经过停尸、招魂、吊丧、沐浴、穿寿衣、人棺、占卜阴宅葬日、出殡下葬、放置死者神位于祖庙、服丧等繁琐的礼仪,概而言之,分三个阶段:先殡、后葬、再服丧。服丧按规定要节制饭食起居,穿戴特定的丧服,十三个月(周年)小祭,二十五个月(三年)大祭,然后服丧才告完毕。但这种服丧制度事实上并没有严格遵行。

祖先崇拜之所以在我国信仰仪式中形成最早,而且数千年一直非常普遍地流行,追其原因,主观上有三:一是精神寄托。中国人有极强的寻根意识, 根从何来,苗从何起?一言以蔽之曰“祖宗”。人死之后,归向何处?与祖宗的神灵同在。二是回报恩情。因为祖先对后代有养育之恩,亲子之爱,所以后代要对祖先尽孝,在生奉养身体,死后祭拜灵魂。三是求祖宗保祐。相信祖宗的灵魂与子孙同在,会保祐子孙避祸趋福。客观效果有一,即借祖宗崇拜的仪式,不仅可以延续宗族亲属群体的长久结合,而且也可以分辨出直系、旁系的亲属系统,使亲属关系和谐均衡。同时,祖宗崇拜也是历代王朝强凋以孝治天下的实现手段。

祖先崇拜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也是观念的产物。随着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逐渐让位于以经济为纽带的社群关系,人们的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灵魂不灭的思想被唯物主义所取代;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城市实行新的丧葬制度,动摇了祖先崇拜的物质基础,因而,祖先崇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我国城市社会,祖先崇拜的残余形式,是人们仍在清明节去扫墓,不过这里只有“追思”的意义。然而,在农村社会,特别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祖先崇拜的传统仍有相当程度的保持。

祖先崇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信仰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现在,它的基础已经动摇,它会不会将像图腾崇拜一样告别它的精神使命?如果这样,那么, 代替它的将是什么?这是广大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