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会讲树立治学方式
到了宋高宗建炎三年,就是公元1129年,太学博士胡安国父子与秦桧在政治上发生了一些矛盾,为了躲避靖康之乱,由弟子黎明引领,举家从湖北荆门来到湘潭隐山。
1131年,胡安国在创建碧泉讲堂,边撰写理学文章,边授徒讲学,得到4个儿子和弟子的共同参与及帮助,完成了《春秋传》30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100卷,《文定集》等理学著作,开创了以“经世致用”等为灵魂的湖湘文化学。
公元1138年,胡安国逝世,他的4个儿子继承和发扬父志,继续在碧泉讲堂等地授徒讲学。胡安国的季子胡宏继承父亲的遗志,上书权相秦桧,请求恢复岳麓书院,并自荐为山长,但没有得到秦桧的支持。于是,胡宏将碧泉讲堂扩建为碧泉书院,收徒讲学,以倡其说。
胡氏父子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弟子,包括张栻、彪居正、朱熹、毛舜举等人,形成了一个规模大、势力强、较稳定的湖湘文化学学术群体,后人称为湖湘学派。当时,湖湘学派被称为天下最盛的一个学派,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宏在碧泉书院病逝后的第四年,就是1165年,时任潭洲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的刘珙决心复建之前因战乱被毁的岳麓书院。刘珙是一位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重。他到潭州赴任后,“葺学校,访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之事。
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岳麓书院不仅恢复了旧貌,且增山斋于堂北,为山长居住;置风雩亭于院南,供门人游息。同时,辟濯缨池、咏归桥、梅柳堤、船斋、浮桥等于江岸,扩大了风景环境。
岳麓书院修建完成后,刘珙聘请胡宏的得意门生张栻主持教事,彪居正任主管。胡宏的其他弟子也纷纷到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从此,岳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学的活动中心。
也就是在同一年,诗人刘珙在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期间又修复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修成后,由张栻主持书院教事。在张栻主教期间,岳麓书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教育宗旨的转变。张栻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反对以汉唐的传注经学为教学内容,而提出书院应教育培养一种能“传道济民”的人才。
教学方法的转变。南宋以前,岳麓书院传习传注经学和文辞章句,以应付科举考试。这种教学内容决定了书院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诵习辞章之类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相应地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机构功能的变化。北宋期间,岳麓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主要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张栻主教书院之后,除了继续实现其教育功能外,又使它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张栻和学生一齐讨论学术上重要的、疑难的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其他不同学派的学术大师也在书院展开学术讨论,即会讲。
岳麓书院的这一系列特色,使它能够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湖湘士子闻风,纷纷来此研习理学。
这样,发端于衡山的湖湘学派又大盛于长沙岳麓。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后,它的办学规模、成就和影响均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南宋岳麓书院的蓬勃发展,还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的讲学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朱熹。朱熹是南宋一位具有广博学问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特别是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包括天理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在内的精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必读之书和标准答案。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有两次,一次是乾道三年的朱张会讲,一次是绍熙五年的改建书院。
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来岳麓书院讲学。朱熹当时就是一名颇有名望的学者,来听讲学的人很多,盛况空前,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开创了岳麓自由讲学的风气。
朱熹和张栻讨论学术问题十分热烈,他们“举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莫不悉其渊源,而一归于正大。”尤其是对“中和”、“太极”、“仁”等理学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谈得兴起时,两人竟通宵不眠。经过反复的切磋论辩,两人在“太极”等一些问题上的见解趋于一致,双方都得到很大的启发与收益。
在此期间,两人还举行了公开的辩论会,这就是著名的“朱张会讲”。朱张二人坐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上,就“中和”、“太极”等问题进行公开探讨,众学生则坐在下面旁听。这是一次真正的绝世高手的过招,仅凭只言片语,便触发风云涌动。
同时,这更是一次创举,体现的是“疑误定要力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于是,“朱张会讲”引来人们极大的兴趣,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
“朱张会讲”所展开的“中和之辩”,以朱熹接受湖湘学派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先察识后持养”等观点而结束。但会讲的影响力,却绵延几个世纪。“朱张会讲”之后,四方学生接踵而来,致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
自此之后……非前之岳麓矣。
同时,此次会讲纠正了此前湖南的文风。据言,当时湖南学者文字“辞意多急迫,少宽裕”,“全无涵养之轼”,而会讲之后,湖南人始知摒弃上述之不足,努力学习别人之所长,才“归于平正”。
更为重要的是,“朱张会讲”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这样的治学方式,值得推崇和借鉴。两人的观点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因此朱张会讲闻名遐迩,传为佳话。
朱张岳麓会讲还开创了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会讲的教学形式,体现了书院内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特色,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绍熙五年,即公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在任期间,他着手振兴岳麓书院教育。
首先,他聘请了黎贵臣、郑贡生分别担任书院的讲书职事和学录。其次,增加了额外学生十名。其三,他进一步修建书院。此外,朱熹还为岳麓置学田50顷,向朝廷乞赐九经御书。
朱熹兴学岳麓,对书院影响最大的举措是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学规。学规规定书院教育总的方针、培养目标、修身治学准则,以及日常作息生活规则等。
到了乾道、淳熙年间,是我国理学的全盛时期,人物众多,学派林立,这种情况大大促进了书院的蓬勃发展。到庆元年间,由于理学家被卷入“庆元党禁”而受到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书院也就随之冷落下来。
党禁过后,理学又逐步开始抬头,地位迅速提升,传播理学的书院又兴盛起来。
淳祐六年,即公元1246年,理宗赐御书“岳麓书院”四字揭之中门,这是岳麓书院继真宗之后,再次得到赐额褒扬,对于岳麓书院传播发扬朱张理学,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250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新为讲书,开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大力弘扬理学。张季子张庶、侄张忠恕也先后在书院讲学。
岳麓传播经邦济世之学、倡行伦理践履的学风,一直坚持到1275年,元军围困潭州,军情危急。湖南安抚使李芾率军民固守数月,矢尽粮绝。
在这场严酷的抗元斗争中,岳麓诸生毅然放下书本,荷戈登城,参加战斗,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这场守城战斗中壮烈牺牲,而盛极一时的岳麓书院也被损毁,被废为榛荆之地。但是,湖湘弟子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真实反映了湖湘学派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影响。
【旁注】
太学 我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湖湘学派 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南宋绍兴年间,因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的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名。后来朱熹和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持讲学,使湖湘学派更加成熟。
刘珙 (1122年~1178年)字共父,崇安人,生有奇质,从季父子翚学。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监绍兴府都税务。请祠归,杜门力学,不急仕进。主管西外敦宗院,召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礼部郎官,作有《宋史本传》、《朱子文集》。
张栻 (1133年~1180年)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理宗淳祐初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乐律 即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古人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
《四书集注》 即《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会讲 我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我国的私学传统从老子,一直到墨子,都延袭“会讲”的传统。学术同仁们聚在一间大的房子,谁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这就是“会讲”。到宋代这种形式成为我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开创了我国思想解放的新中代,理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新儒家形成。
吴澄 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吴澄是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他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平生著作有《吴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礼记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等并行于世。
安抚使 我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庆元党禁 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我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史称“庆元党禁”。
欧阳守道 南宋教育家,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晚号巽斋,学者称巽斋先生。受江万里聘,曾至白鹭洲书院为诸生讲说,后应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江万里荐其为史馆检阅,授秘书省正字。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皆出其门下,著有《易故》、《巽斋文集》等。
【阅读链接】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