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繁盛和学制变革
1778年,在湖南安化陶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家长取名叫陶澍。陶澍自幼受家风熏陶,勤恳朴实,聪颖好学,在乡里素有神童之称。
8岁那年,陶澍随父就读岳麓书院,父子同窗,勤奋向学。受岳麓风气的影响,“为学以程朱为宗”,好谈义理,但又注重经世,深受山长罗典的喜爱。
1800年,陶澍父子同赴长沙乡试,陶澍考中举人,而其父落榜。公元1802年,24岁的陶澍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得到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从此步入仕途。
1805年的春天,26岁的陶澍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上疏弹劾吏部重签、河工冒名及外省吏治积弊等,轰动朝野,引起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的一片恐慌。
正在陶澍严查吏治的时候,传来了陶父去世的噩耗。于是,陶澍不得不回乡守孝。在守孝期间,陶澍应澧州学正之邀,来澧阳书院担任主讲。在澧阳书院的三年,陶澍对当时和以后的办学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陶澍认为“树人如树木”,应有“金可炼、垂滴石穿”的精神,才能办好书院教育。他常以车武子“囊萤苦读”、范仲淹“先忧后乐”等典范教育诸生,颇得各方赞誉。学生们听了陶澍先生讲的故事,都深受启发,学习就越发的勤奋了。
陶澍始终是把培养士子和化民成俗、治事安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十分强调教师的德行。他在澧阳书院主讲时,有位叫戴柏亭的人,德高望重,陶澍与他成为忘年交。他复职后,还专门写诗为戴柏亭贺寿。他特别强调育人者修身养性,廉洁自守。陶澍后官至两江总督,被道光帝嘉许为“干国良臣”。
在岳麓书院,有两块汉白玉抱鼓石,这抱鼓石就是当时书院的弟子、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在搜查贪官曹百万家里发现的,他把它赠给了岳麓书院。
这抱鼓石也叫上马石,多摆在古代官宦人家门口。并不是说踩着它上马,而是你去往人家,看到这块石就必须下马,回去时到了这里才可以上马,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象征吉祥如意,反面是锦鸡芙蓉图,象征锦上添花,下面是鹭鸶青莲图,象征一路清廉的意思。
在清代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中,欧阳厚均做得也非常出色。欧阳厚于1789年至1791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从学于山长罗典。他在岳麓书院学习很用功,与同窗“联步登堂,抠衣问字”,学业长进。公元1799年,欧阳厚均进士及第,担任陕西司郎等职。后厌倦官场,决意退隐。
1816年,52岁的欧阳厚均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此时,他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必要。当时科举盛行,学生专攻八股,一板一眼都有定格,内容也只能代圣贤立言,不能越雷池一步。
而欧阳厚均教育学生的作文方法却与之截然相反,他主张:
诸生骋研抽秘,各抒所长,或以理胜,或以气胜,或以才胜,平奇浓淡,不拘一体,总之惟其是尔。
他所归纳的为师必须“文行交勉,道艺相资”即是此意。详言之,老师应在文、行、道、艺诸方面培养学生,这与专以八股制艺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显截然不同。
欧阳厚均弟子众多,多以节义功名显。左宗棠、江忠源、曾国藩、郭嵩焘皆出其门下,他们皆为清代后期的经天纬地之才。
经过欧阳厚均几十年的努力,岳麓书院办学盛而不衰,高峰迭起。欧阳厚均也成为清代前中期湖湘地区最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和推动湖湘传统教育承上启下,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人物。
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于岳麓书院内创办湘水校经堂,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后在1875年,湘水校经堂由岳麓书院迁往长沙城南。后再度迁建,改名校经书院。
在清代岳麓书院的历任山长中,丁善庆同罗典、欧阳厚均齐名。丁善庆,字伊辅,号养斋,湖南清泉县白沙里人。他因父亲早逝,从小就随母亲刘氏寄居于其外祖父翰林院大学士刘文恪公家。刘氏家教甚严,他主要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
1846年,丁善庆辞官归乡,当年便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丁善庆任书院山长的第六年,书院毁于兵火,建筑全部被毁坏,多年聚藏的书籍也皆被焚毁。为重建书院,他积极倡议全省的官绅士民捐款修复岳麓书院。
倡议发出后,许多关心书院教育的人都慨然相助。其中,欧阳厚均的次子就捐赠三百金作书院修复费。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丁善庆主持修复了20余处书院建筑。
咸丰三年春,修复圣庙、御书楼、文昌阁、讲堂、斋舍、祠宇等地;咸丰五年修复半学斋;咸丰十年修复自卑亭;后来又修复三闾大夫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同治四年重修爱晚亭、极高明亭、道乡台、崇圣祠、讲堂、二门;同治五年修复风雩亭、吹香亭、抱黄阁。
丁善庆任山长期间,还为恢复书院藏书作出了很大努力。他倡议社会名流、士林学者为书院捐书。湖南巡抚李瀚章,著名刻书家、藏书家陈仁子的后裔陈源豫,著名数学家丁取忠,还有曾国荃、贺贻龄、俞锡霖等社会名流和官绅等都积极响应,将许多珍籍捐赠给岳麓书院。
丁善庆本人除带头捐赠藏书外,还以书院名义购置了数批图书。如《古今文学释珍》、《诸子汇函》、《壮学斋文集》等。至同治年间,岳麓书院御书楼的藏书又恢复到了相当的规模。
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岳麓书院山长王光谦改革书院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经义”和“治事”两门,以增添算学、译学两门新的课程。此外,他还要求刻印宣传“新学”的《时务报》发给学生阅读。
1903年3月,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奏请改岳麓书院为学堂,并将由时务学堂改制的高等学堂迁入,合成湖南高等学堂。学堂强调以“研求中西学为主旨”,改建斋舍,初招预科二班,办文理二科。课程有经学、史学、国文、舆地、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英文、体操等。
至此,岳麓书院由一所古代书院演变为一所近代高等学堂。
【旁注】
陶澍 (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吏部 我国古代官署,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宣统三年清政府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范仲淹 (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和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两江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一品大员。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欧阳厚均 (1766年~1846年)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进士,曾就读岳麓书院。1818年被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先后获准记录8次,得旨议叙3次,屡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
八股 即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我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左宗棠 (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翰林院 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李瀚章 (1821年~1899年)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同年。文安有六子,瀚章居长,鸿章居次,以下依次为鹤章、蕴章、凤章和昭庆。
经义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气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阅读链接】
岳麓书院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当时的社会十分动荡,当时,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由此促进了书院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张栻的父亲张浚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金统帅。张浚开府治兵,都督诸路军马,志在收复中原。张栻自幼追随左右,参佐军务,亲临战场,可谓忠、勇双全。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积极宣传,并将之贯穿到教学活动和理学研究之中,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以张栻为主形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湖湘学派团体,史称他们“见义必为,勇不可多”、“无日不战,无战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