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楚有材——石鼓书院
历史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石鼓山,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千年学府,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就是公元810年,已有1200年的历史。宋景祜二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后人承先祖遗志创办书院
相传在汉代,三国武侯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也就是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就住在石鼓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公祠旁,改名为“武侯祠”。
至唐代贞观年间,刺史宇文炫开发石鼓东崖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岩”、“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崖壁上。其后,刺史齐映于山之东建了一座合江亭。
贞观年间,韩愈出任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他上奏朝廷减免徭役、赋税,激怒了皇上,被贬阳山。直到二十一年后才被赦免,被派往江陵府任法曹参军。
韩愈在赴任途中经过衡州,刺史齐映在石鼓合江亭宴请韩愈。韩愈作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云: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盛事复谁论,丑声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悯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淹滞乐闲旷,勤苦劝庸惰。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尘泥涴。
因诗中有“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之句,合江亭又被称为“绿净阁”。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文人骚客们的“朝圣”之地。
唐宪宗元和年间,享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在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了扩建装修。
公元810年,就是唐元和五年,湖南有个名叫李宽的名士,他饱读诗书,颇有才学,但却对做官不感兴趣。当朝宰相曾推荐他入朝,被其婉言谢绝。为避免朝廷征召,李宽决意远走他乡。
一天,李宽无意中读到了韩愈写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诗中描写的“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美景打动了他。于是,李宽收拾行装,风尘仆仆地南下衡州,找到了城北蒸水与湘水交汇处的石鼓山。
他抬眼望去,只见山上树木葱郁,清幽静谧;低头一瞧,脚下绿水环绕,烟波如画。面对此情此景,李宽顿觉心胸舒畅,于是决定留下来做个隐士。李宽在山间搭建起一座小房子,取名“读书堂”,作为他私人读书的地方。
吕温对读书人格外尊重,他和文朋诗友的到来,为李宽的读书堂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气息。李宽也绝不会想到,自己搭建的这间读书堂,竟然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座书院的雏形。
至宋代,在公元997年,李宽的后世族人李士真听说了先祖的这段故事后,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之情和责任感。他给郡守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捐出家产,扩建先人李宽的读书旧址,让学者们能有一个传道讲学、读书人能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李士真的义举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于是官民合力,把一个私人小草堂扩建成了一座公立学堂。
宋太平兴国二年,就是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为“石鼓书院”敕额。由于慕名前来的名士、学子增多,书院专门选出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负责日常的执教和管理事物。
北宋成平四年,宋真宗颁给全国各地官学、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石鼓书院就摹印国子监及本道各州书籍供人研习。藏书十分丰富,涉及经、史、子、集,范围极其广泛。后来,名流霁学石鼓书院,研习典籍经卷,来往不绝。
宋仁宗景祐二年,就是公元1035年,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他将石鼓书院的情况上奏给仁宗皇帝,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此间,刘沆主持修建了书院。
由于石鼓书院享有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从而步入鼎盛时期,成为与应天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四大书院之一。许多名流都到石鼓书院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大师周敦颐等。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就是公元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石鼓书院记》短短700余言,朱熹却对石鼓书院的设置沿革、兴废历史、办学宗旨娓娓道来:
予惟前代序之教不修。士病无为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
这证实了我国书院的产生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
朱熹鞭笞了当时的地方官学“未尝试考德行道艺之素”、重世俗之学、重科举之业、“使人见利不见义”的弊端,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即以修身养性为要,以开启圣学为功,这为天下莘莘学子打开了“入德之门”。
朱熹曾经说过:“非独以记其事,且使世邦之学者与有闻焉,以为入德之门。”石鼓书院“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其办学宗旨即乾道初年朱熹的好友张栻在《岳麓书院记》所提出的“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同时为弥补《岳麓书院记》“下学之功有所未究”的遗憾,朱熹进一步指明“下学之功”在于“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使诸生明白“从事之方”,“以蹈其实”。
《石鼓书院记》不仅让石鼓书院再一次“有声于天下”、再创辉煌,而且拓展了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体系,推动了南宋书院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兴旺发达和学术文化的繁荣昌盛。
《石鼓书院记》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是一篇匠心别具的代表作,在书院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
仁宗庆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一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十年正月,湖南提刑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云:
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
随后,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告诫诸生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戴溪为书院山长时,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
南宋开庆元年,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提刑俞琰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之后的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
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湘江,创作出《潇湘水云》这首著名琴曲。
宋代,石鼓书院进入鼎盛时期,学子求学的热情颇高,学风浓厚,留下了不少佳话。
元代,石鼓书院继续办学,但其田产于至元十九年,就是公元1292年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代,石鼓书院是少有的受统治者重视的书院。山长们的讲学多是传播大师学说,他们倡导程朱理学,凭己意发挥阐释儒学经典。
元时,著名官宦学者伯颜、契玉立、李处巽、陈松年都题写过石鼓山水、书院诗文胜景,为书院平添了许多人文色彩,使元时石鼓书院仍然享有盛名。
【旁注】
监察御史 我国古代官名,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成绩显著。
吕温 (771年~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人。798年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等官职。808年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李宽 (生卒不详)又名宽中,字裕卿,“本唐处士,元和时由巩昌来衡”。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受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并创建我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时任衡州刺史吕温公务之余“常往访之”,与李宽及诸生文咏唱和。后与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郡守 我国古代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
经史子集 我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周敦颐 (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提刑 我国古代官职名,各朝代正式官名有别,但一般均简称提刑。宋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宪司”。1077年又置提点京畿刑狱,金有提刑使,后改按察使,明、清皆于各省置提刑按察使。
《论语》 四书五经之一,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潇湘水云》 一首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的创始人郭沔。《潇湘水云》是我国古代一首以情景交融为其特色的大型古琴曲。明代琴谱中此曲原为十段,至清代发展为十八段,全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可分四大部分。
【阅读链接】
时任刺史吕温也是一位风雅好学之士,他得知李宽结庐而居石鼓山的消息后,亲自去拜访他。与吕刺史同去的还有不少当地的学子士人,大家以文会友,互相唱和,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吕温还将李宽的读书堂题名为“寻真观”,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